舞台上、黯然的灯光下,凌乱地摆放着十多把木质的椅子,一位柱着拐杖的老者,正颤巍巍地向舞台这边走来,他先在一把椅子上坐下,不一会儿站起身,又柱着拐杖走,费劲地选择了另一把椅子孤独地安坐,低着头,沉默无语。此时,只见几个身着白衬衫的年轻人蜂拥而上,打破了老者的孤寂,大声喧哗,你一言我一语地发布1953年时海峡那边的消息: “听说了吗,东山岛战役失利了”;“是的,他们要打来了”;“他们把之前朝鲜的飞机都搞到靠近我们这边来了吧?”“在对面盘旋了好几个月哦,真叫人担心……沉默的老者似乎听不下去了,猛力敲击着拐杖愤愤地说:“又在说些什么?又在想问些什么?为什么永远不让我安静!”
这是5月9日晚笔者在南京市少宫青春剧场观看话剧《望繁华》演出的时候,对开场一幕情景的描述。该剧王静怡编剧,吕泽诚导演、朱小小担任制作人,市少年宫和秉烛文化联合出品的话剧,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的历史片断中取材,塑造了年轻的共产党人坚持信仰至上的英勇形象,并且在跟国民党右派人物吴稚晖之间,展示唇枪舌战与激烈争论的斗争过程中,最终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投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青年演员李云飞、薛航、王毅博分别剧中扮演陈延年、周恩来、赵世炎等。老者名叫吴稚晖(1865年3月23日~1953年10月30日),由省话剧著名演员陈斌扮演。吴稚晖,江苏武进人,文化学者,办过《苏报》和《新世纪》刊物,过去法国勤工俭学。鼓吹无政府主义,反对君主立宪,倡导反清革命。他是国民党内著名的右派人物,蒋介石主要支持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淡出政治舞台,1949年1月赴台,1953年10月30日病逝于台湾。
话剧《望繁华》以吴稚晖临终前的疯癫独白为引线,揭开尘封半生的秘密,再现了陈延年短暂而英勇壮丽的一生。陈延年从热血求索的青年到慷慨赴死,从父子冲突到同志并肩,在主义与人性、理想与现实之间,上下求索,如何找到自己前行的路?而陈延年曾经的老师和同路人吴稚晖,又为何在信仰与权谋中迷失了自我?
这便有了跨越百年时空回到从前,陈延年、周恩来、赵世炎陈乔年,乃至陈独秀等人,不可避免地跟吴稚晖之间,产生了诸多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这几个当年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个个名字如雷贯耳,他们都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天辟地的领袖人物,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年代,他们无不以满腔的热血叩问真理;无不以可贵的生命丈量信仰;无不在历史的狂澜中挺立、在时光的尘埃里静默。
话剧《望繁华》通过这个切入点,巧妙地推开岁月之门,凝视他们往昔的坚定与彷徨,聆听他们的呐喊与考问:如果坚守真理需要用鲜血浇灌,你敢不敢做第一个呢?如果信仰注定孤独,你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呢?
话剧《望繁华》,用设定的对话方式,以及以理服人的逻辑思维,判别是非的认知度,超越的历史责任感,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此,一段跨越百年时空青春对话,完成了它在思想认识上的跋涉与驰骋,从而使对话在一定层面的意义上达到了升华的目的。
吴稚晖是个功过参半的人,有关他的褒贬争议,史学界迄今众说纷纭,难有统一的定论,只因他参与了蒋介石发起的四一二政变,曾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留下了洗不清的污点。
然而从另一面看,吴稚晖亦《新青年》杂志,而跟主办人陈独秀之间有过知音与共鸣的契合之情。吴稚晖又是陈延年、陈乔年敬重的师长,传授给他俩很多的道理和知识,一度时期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吴稚晖也是从内心里喜爱陈独秀这两个聪慧过人的儿子,虽不说亲如己出,但也可说爱戴有加了。他认为延年憨厚踏实,乔年活泼机灵,都是可塑之材和人才。当延年请教老师该如何做人时,吴稚晖幽默地对他说:“你先去做人,不就知道了。”
然而,话剧《望繁华》以尊重历史事实为依据,当陈延年、陈乔年选择革命道路时,尤其是在他俩选择加入共产党的问题上,两兄弟与吴稚晖产生了冲突与分歧,尽管吴稚晖多方努力和劝说,但依旧未能改变他们的主义与信仰。后来吴稚晖指使警察逮捕了陈延年,并继续劝说狱中的陈延年,改变立场,站到他选择的这条道路上来。是否只有这样才能有光明的前途。陈延年不改初衷,以不惜自己的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持了纯真的信仰不变色。
话剧《望繁华》歌颂了陈延年为了天下穷苦百姓翻身解放,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的思想情怀,揭露了吴稚晖迷失自我,不保初心,害怕工农革命的胆怯心态。尤其在革命者高唱国际歌,把中国革命渐进推向高潮的时候,吴稚晖更是被吓唬的魂不附体,成为情不能自己的跳梁小丑。
吴稚晖临终前要说话是,他后悔当初不该那样对待陈延年,人人都享有选择的自由,选择总是没有错的。
他们之间就此跨越时空的对话,是编剧要侧重表达内容与意义所在,因为它连接着共产党人初心和励志;连接着我们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的源头,连接着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开创未来,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光辉历程。
笔者以为话剧《望繁华》,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 把复杂的舞台背景简单化:不搞时下流行的灯光秀夺人眼球,重在以表现深刻的内容为主体,体现历史的价值与深度,起到了发人深思与启迪的作用。用白炽灯的黯然与起伏明灭为光源,明时如白昼明亮,黯淡时柔和而朦胧,象征旧中国黑暗与光明的鲜明对比,使得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舞台的道具也是极其简单的,14把椅子,几个演员一台戏,演出了一气呵成的话剧《望繁华》。
演员在演出时不断改变椅子的摆放的造型,或凌乱不堪,或围成圆圈,或摆放成整整齐齐的两排,或椅背对椅背一字排开,这里面藏着学问,一方面根据对话内容,对座椅作适当调整使用,另一方面是通过椅子的千变万化,不断刷新舞台演出的新鲜感,再次就是演员在台上既动嘴有动手,忙的不亦乐乎,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演员换装一般在登台之前完成,而话剧《望繁华》一反常态,直接在舞台上换装,民国长衫从天而将时,穿在身上瞬间就变成了居中人陈延年、陈乔年、陈独秀,或是周恩来和赵世炎等。演员在舞台上穿衣裳,笔者和现场观众还是首次见到这种换装方式。不需要时同样在台上脱掉长衫,挂在衣架上再随着升降杆回到舞台的上方去,非常常有创意,仿佛舞台成了剧中人临时的家。
吴稚晖的扮演者陈斌是省话剧院的著名演员,在接近90分钟的话剧《望繁华》演出,他的台词量占三分之二,在剧组90天的排练中,他做到了一字不落背下来,并能在表演的舞台上流畅地表达出来,为剧组其他演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这是一部选择与代价的好戏,也是一次对当代青年的叩问,当我们在谈论“信仰”之时,是否真正懂得它的重量?当我们回眸先烈们革命业绩时,能否看到他们鲜活心脏与脉搏依然在跳动?
舞台之上历史重现;落幕之后追问不息;先烈们的青春我们的求解答案。
话剧《望繁华》主题鲜明,新颖别致,将传统的历史题材转换为与时俱进的新意境。望繁华,望中华民族繁绘未央,世代繁华似锦,永远昌盛不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