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睿田|从《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读懂“滚烫初心”
2024-09-04 12:1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白睿田  
1
听新闻

  收到周宁师兄从长沙寄来的《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甚是欣喜,连夜读完。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是原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自传体随笔,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自传体随笔以时间为轴线,记述作者的童年慈母、爱情婚姻、基层经历、清华求知、芝加哥游学、巴东主政、转场公益等七段人生重大场景,为读者呈现真实的陈行甲。

  共情,不仅是一种处世交友的智慧,更是为政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为政者,要做到感民之所感,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用行动证明“作为党派到这个地方的党代表,除了让老百姓对我怀有希望,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巴东地处鄂西,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此前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该地在陈行甲上任前连续发生数起轰动全国的恶性事件,身处舆论暴风眼,深陷“塔西佗困境”。如何破局?成为陈行甲的必答题。

  他敢于亮剑,大刀阔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破除当地“潜规则”,扭转了全县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干干净净做人,自强不息做事,这是陈行甲致力培育的巴东精神;他以学促行,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带着思考参观芝加哥周边郡县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协会,实地考察美国不同形式的农牧场,巴东主政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山区推行“农村信息赶集”等创新实践,使地方经济“活”起来,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他一心为民,“肩挑背驮日子苦,爬坡上坎路难行”是当时巴东交通的真实写照,也是陈行甲心头的“一座大山”,他顶住巨大压力,首任之年举全县之力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让老百姓出行不再难,他号召发起“全县干部结穷亲”活动,自己带头结识“穷亲戚”,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都有一户穷亲戚,干部调离巴东,继任者接力帮扶,承载着巴东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全书主动“破圈”,从文章与叙述本位中走出来,从自身职业中走出来,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为推进精准扶贫,把好第一道关口,他让巴东百姓当家作主,通过召开农村“屋场院子会”让村民集体讨论决策,把“屋场院子会”开成巴东百姓喜闻乐见的讨论形式。回望疫情发生以来的日日夜夜,点滴记忆并未走远。辞官转场公益的陈行甲,他把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作为标尺,发动深圳的基金会全力援助湖北,牵头发起“传薪计划”,为抗疫前线牺牲烈士的未成年子女提供长期教育关怀服务,谱写出合力战“疫”的壮美篇章。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如身临其境,善于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事件的发展进程,是作品的巧妙之处。“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确实,陈行甲母亲的善良、悲悯、坚强的品格和言行深刻影响了陈行甲,使他从小浸润于人性的真善美,以至于陈行甲从清华硕士和其母亲通话:“妈的要求不高,以后走到哪里,有可能的话把妈带着啊”,陈行甲也这么做的。用他的话来讲,“走到哪里都把妈带着”“在母亲的目光中工作和生活,我心里踏实”。他对母亲的怀念,化为造福一方的大爱。

  我们深知,好作品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脚下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同样,我们怀着赤诚之心,与群众产生“共情”,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评论员)

标签:巴东;人生;县委书记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