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生命里的故事》终于出版发行了。
60年人生,苦短无情,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我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说过的话,还有那些曾经见过或错过的人,依旧留在记忆的深处,留在一个不被打扰的角落里,他们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我再次想起他们,等待我再有机会遇见他们,然后把他们写进一本书,书名叫《生命里的故事》,以此给我有限的生命留下痕迹,给我来过的这个世界留下印记,这,就是我写《生命里的故事》目的。
每一个人在小时候都爱看连环画,爱唱儿歌,爱听故事,而这正是文学熏陶的初始,也是文学之梦的开始。我的人生经过60年的拼搏奋斗之后,就像一只疲惫的鸟,需要停靠下来小憩,在我没有任何其他特长爱好的时候,唯有文学创作是我最恰当的栖息的枝头。可以说,《生命里的故事》让我的心灵放慢了脚步,回归到最初的生命之梦,回归到最初的文学之梦,因此,回归初心,是我写《生命里的故事》的动因。
我自完成了散文集《平淡是真》出版发行后,接着,我写了生命里的一系列故事,著名书法家牛淼老师对故事的主题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我说:“希望看到先生的生命里更多鲜活、灵动和感人的故事。”于是,第二本散文集的书名《生命里的故事》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如我在《生命里的故事》内页上写道,《生命里的故事》是刻在我岁月年轮上的生命轨迹,它润泽了我的灵魂。从此,我不再追求尽善尽美,但我时常会停下脚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有勇于打破自己原有的心态,才能重新看见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我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思考,也是《生命里的故事》内核所在。
文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颗缺乏文学滋养的心灵,或许会杂草丛生、布满荆棘,或许会冷漠、傲慢、野蛮、颓废……回想在我退休前后的那段日子里,我深深感到,我的心灵需要文学的鸡汤,需要文学的滋养,这样,不管我经过多少风雨,多少狂沙,多少黑夜与污秽,只要文学之梦还在,我就能看到生活中美丽的斑澜和色彩,从容地拥抱生活、笑对生活。因此,我始终觉得我在《生命里的故事》里所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积极向上的,甚至是催人奋进的。有的朋友看到我陪护父母的心得体会发在朋友圈后,会主动给父母多一些陪伴,或者多几个问候的电话。当我知道这些细节时,不由得心生感动和欣慰。
这就是文学的温度,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创作《生命里的故事》这个过程正是我面临退休前后的那段时间。这是我人生转场的特殊时期,集中精力创作《生命里的故事》,让我的每一天过得都更加充实和丰盈,还让我干净利索地远离了烦燥,靠近了健康和快乐。如牛淼老师在本书《序》里说的:“在人生转场的岁月里饮尽了那一腔寂寞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激昂和豁达便在他的文字中留下缕缕清香,且定格成了永恒。”
当今流行一种说法,史书除人名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小说除人名是假的,别的都是真的。不管这句话对不对,都不归我去评判,权当是调侃,而我要说,《生命里的故事》是我60年人生里涌动出来的心灵故事,我像长河一样地去讲述,娓娓道来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精彩的生命张力。
作家迟子建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对于树来说,我认为这个机缘包括树苗、气候和环境,以及主人的浇灌、施肥和呵护等多种元素。对于作品来说,我平时特别留心生活中的点滴遇见,积累多了,思考多了,故事就丰富和唯美了。
我所经历过和讲述的这些故事,都是我生命中的缘分所在。这份缘带给我的是创作灵感的绽放。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如果离开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学将苍白无力、六神无主。而创作灵感的绽放只在电闪雷鸣一霎那,阅历的积累却需要风霜雨雪的磨砺。柳青先生写《创业史》,驻村生活了14年,一直“在旷野里”汲取创作的营养。而我创作《生命里的故事》也是这样的,经历了60年的人生体验。
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差别很大,我特别羡慕城里人除了不用种地的劳苦,最起码还可以穿上干净的衣服鞋袜。而农村人要和土地打交道,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忙到头,田里长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国家救济粮又是有定额的,因此,我时常抱怨自己命不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穷在农村,那时,跳出农门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农村青年的终极追求。那段生活带给我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是永生难忘的。但是,在今天看来,它却铸就了我吃苦耐劳的本色,锤打了我突出重围,凤凰涅槃的勇气和定力,也奠定了《生命里的故事》的基石,终于成就了诸如《猫趣》《蜻蜒和狗》《一只绵羊的故事》《五月端记事》《秋桃之梦》等鲜活有趣的乡土故事。我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的切身体验,就不会有这些故事。
我父亲95岁往生,母亲93岁往生,通透的生死观是他们高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我们兄弟姐妹6人对他们老年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终于成就了一场既久远又深厚的父辈之缘,生命之缘。因此,在我讲述的60多个故事里,父母始终是故事的主角。亦如我在开篇第一章的题头里写的:“父母终究是我生命里的过客,却始终是我脑海里的常客,也是《生命里的故事》永远活着的主人翁。”如果没有父母高寿且乐观的生命态度,我们做儿女的哪儿来机会去尽孝呢?那当然也就不存在这些孝道感人的故事了。
同样,如果没有后来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就没有利国利民的政策,我这个“黑五类”和“臭老九”出身的孩子就没资格参军入伍,当然,也就没有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后面也就不存在转业再就业这回事,那又怎么会有《人生第一桶金子》《鼓楼街》《北京西路》《遇见408》《窗外那片桔子园》《窗外那片木棉花》这些精彩纷呈的讲述呢?
18年前,我买了秦淮河畔的这套房子时,楼顶带阁楼的套型仅剩最后一套了,我果断地签约买了下来,那时,除了看中价格合理以外,楼顶的露天阳台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在城市里,想有一方天地养花种草,是多么的奢侈。果然,入住以后,这个阳台,以及在阳台上栽种的各种花草树木让我赏心悦目,成了我休闲和读书的好去处,也给我闲来无事的练笔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心灵启迪。我把《生命里的故事》第6章定名为“一方净土”,在这方净土里,那一盆盆娇艳欲滴的花草,就如一盆盆春夏秋冬……是它们成就了《春天里的故事》《深情的依恋》《又见一树的枣子》《两棵桑树》等清透唯美的故事,如果我当年错过了这最后一套带露天阳台的房子,就肯定写不出这些故事来了。
因此,生命里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缘分,都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兔缘》《相遇,温暖我心》《遇见感动,遇见爱》《记住孩子的第一次微笑》《找钥匙》等等,都是机缘巧合而成就的故事。
如果说,《生命里的故事》是心灵之作,那么,同样也是缘分之作。
在我人生转场的过程中,虽然有过灵魂的挣扎,但是,缘分的天空让我回到了心平意和的状态,让我努力与自己讲和,然后,努力把自己还给自己,再努力地接受生活,记录生活,最终完成了《生命里的故事》。
《生命里的故事》是我60年人生留下的一种深情回放,此情此景始终根植于我的内心,当它流淌于我的笔下时,我深深地感到,唯有浓情写,慢慢讲,才是我对生命,乃至对这个世界的真情告白,以此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仅此而已。
写于2024年7月31日 秦淮河畔
作者简介:陈平,从军23年,经济学研究生,长期在江苏省委机关工作,现任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多年笔耕不辍,有多篇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还有作品获省级机关和全军优秀奖,出版发行散文集《平淡是真》和《生命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