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
2024-01-14 19:4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孙荣生  
1
听新闻

  我的相册中有很多老照片,记录着我和家人几十年生活和旅游的情景,以及我与亲戚、同学、朋友和同事的情谊。每次闲暇时光翻看这些照片,都会沉浸到深深的回忆中去,或浮想联翩,或感慨万千……而其中一张已经发黄的、我和三位同事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的黑白照片,总是我捧在手里时间最长的。

  “……雄伟的天安门,壮丽的广场,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地方,虽然我们住在祖国各地,颗颗红心都朝着这个方向,都朝着这个方向!”这首20世纪70年代的流行歌曲,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当年去首都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仰望天安门,是七亿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我当然也不例外。

  可在当时,丹阳至南京,加上南京至北京的最便宜的硬座火车票要二十多元,来回就是四十几元,再加上几天吃住玩的费用,起码要一百多元。而我的工资每月只有32元,除去一家三口日常生活开支,所剩无几,哪敢奢望去北京玩?况且即使有钱,也没有空闲时间去。春节也只有三天假期,而火车从丹阳到南京需要近两个小时,从南京到北京需要十七八个小时,往返就得两天多。所以那时候私人出去旅游的事情几乎没有,“旅游”这个词对中国人是陌生的。国人从家乡到另一个城市去,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因公出差,二是探亲、结婚、奔丧等非去不可的私事。我第一次去北京,正是幸运的因公出差,目的地还不是北京,而是辽宁省大连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在北京只是中转。我们一行四人正是抓住了两天宝贵的中转时间,在北京转了一圈。第一站当然选择了天安门广场。

  那是1977年4月下旬的一天。早上6点多,我们就离开旅社了,可我们辗转来到天安门广场时,已经8点多了,路上花了两个多小时。我们住的地方在郊区,路远,又要转几趟车。为什么住这么远呢?那时候外地人到北京出差,必须到北京站右侧的旅客接待站去排队,由接待站安排去各旅馆住宿。没有接待站的介绍信,旅馆不得私自接收旅客住宿。而接待站则要根据各旅馆电话上报的即时空余床位来安排,所以那天我们被随机安排到了郊区的一个小旅馆——当时各大宾馆以及政府招待所只接待持有政府或部队介绍信的有地位有身份的贵宾。

  从前门附近的公交站台一下车,我们就被震撼了。宽阔繁华的前门大街,高高的前门楼,是那么的熟悉又那么的新奇。及至穿过前门来到梦里多次神游过的天安门广场,更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激动得像打足了气的气球,差一点就要爆炸了,心里用力在喊:“我终于来到天安门广场啦!”这天的天气特别晴朗,远处的天安门看得清清楚楚。

  我与三个同事在天安门前拍了这张合影,拍完照,各自买了一毛钱的门票到故宫参观,金碧辉煌的皇宫和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竟都提不起我的兴致。第三天一早,我们就被旅社赶走了,旅客接待站开给我们的介绍信注明“中转,在京时间两天”,闲杂人等是不允许在北京逗留的。

  这就是这张合影背后的故事——我第一次到北京的经历。如今45年过去了,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合影中的四个人也只剩下我一人了,其他三位同事都已先后作古。可照片中的他们却还是那么的年轻、精神,我每次凝视他们,他们都仿佛对我微笑致意。我心里说,哥几个如能活到现在,我们乘高铁去北京,吃国宴级的饭店,住部长级的宾馆,爱住多久都行,然后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再留个彩色的合影和视频,该多好啊!

标签:天安门广场;接待站;合影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