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画是我的最爱——冯健亲绘画作品回顾展
2023-10-25 14:5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冯健亲  
1
听新闻

自 序

  今年11月9日是我八十周岁生日,按传统习惯是到了耄耋之年。我的老师陈大羽有几句口头禅:“五十淌鼻涕,六十小把戏,七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嘻。”照此说来我笃定可以愉快地继续作画。

  我出身于一个书商家庭,父亲喜爱书画、金石,儿时的我也经常涂涂画画。我九岁时,父亲得了伤寒病,肠穿孔不治去世;母亲又身患肺结核而丧失了劳动力,倾刻间全家的优雅生活消失殆尽。解放后,如果没有人民助学金,我是读不完中学上不了大学的。因此,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是刻骨铭心的。

  1961年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是该校的首届本科生。四年学习生活是漫长而艰苦的,收获却是因成绩优秀而留校任教;毕业创作油画《强占运河铁桥》陈列于淮海战役纪念馆,圆了自己的油画梦;二年级时出版了宣传画《伟大的四十年》,在那个年代算是给学校放了“卫星”争了光。

  我们这一代大学毕业生,是国家自力更生的培养成果,其特色是既具备专业所需的扎实基本功,又紧跟时代把学习所得奉献给社会,为人民服务。这一点,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应该是得到充分体现的。我的幸运还在于母校是一所老牌名校。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是1952年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与音乐两科合并而成的,那里有优秀的艺术教育传统,还有各种流派、风格的名师。

  我的素描启蒙老师马承镳是上海美专的高材生,在当年其专业水平堪称全国一流;油画启蒙老师苏天赐,是林风眠大师的高足,受他《黑衣女像》的启发,1962年我画出有莫迪里亚尼风格的《中学生》,在省青年美展上获得好评;我有幸与苏州美专创办人之一朱士杰先生作过十几年邻居,他的画风给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油画创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毕业后由马承镳老师带领去拜访海粟老校长,观看了他收藏的大幅油画印刷品,直接聆听了大师的教诲,受益匪浅。正因为此,我会时不时会画出一些出人意外的新品佳作。

  1973年,学校接到画南京长江大桥的油画创作任务,迅即成立了由四位教师组成的创作组。其中苏天赐老师年龄最大我最小,我们先结伴由南京出发沿长江到上海写生半个多月,归来后再在桥上桥下以及周围山岭作观察写生,随后作构思构图。记忆中我从建桥、合龙、建成等不同时段,以及不同视角、季节画过七八幅初稿,最后选择在桥下仰视、有“飞架”气势的构图画正稿。翌年,适逢建国25周年全国美展,创作组选四幅正稿参选,结果我的那幅被选中,并成为那届全国美展江苏唯一的油画入选作品。

  201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筹展时向我征集当年的创作素材及资料,遗憾的是当年创作的七八幅初稿大部分已经散失,当翻到一帧题名为《红装素裹》的彩照时,我思绪万千。这幅以毛主席诗句为题的初稿,画的是日出时由江中高空俯视的大桥雪景,尽管借用“朝阳日出”的气氛来抒发豪情壮志,但桥面上稀疏的车辆与缺乏都市建设的城市面貎,难抑萧瑟之感。对比之下,今日之古城南京,一派“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壮丽景色,桥面上车水马龙;大地上则是绿树青山簇拥着的林立高楼,难道不应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吗?于是,我用《红装素裹》相似的视角,融合中国“界画”技法以取得民族特色的画面效果,满怀激情地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大桥五十岁》油画创作,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参选。

  结果是十分令人沮丧的,名落孙山地连入选的门槛也未能跨进。令人迷惑的是,据公布的进京油画图录显示,直面祖国伟大建设的风景创作几乎没有,所能看到的则是各式各样的形式与技法的所谓“创新”。有人说这是时尚艺术的价值观与评审标准所致,对于我所要思考的则是自身“廉颇老矣”跟不上趟,还是“曲高和寡”不合时宜?当然,对于耄耋老人而言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唯一要坚持的是对于真善美的艺术追求不能放弃,照样走自己的“闲庭信步”。

  感谢南京博物院为我举办《作画是我的最爱——冯健亲绘画作品回顾展》,这确实是值得永久怀念的生日大礼!谢谢了。

标签:油画;创作;美展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