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路上的“奔小康”
2023-01-08 19:58:00  作者:张凌云  
1
听新闻

  有人说,故乡是脚下的泥泞,到哪里都会连着根。每次回兴化老家,总会关注有哪些新的变化,为各种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感到高兴。

  假日期间,和父亲姐姐他们又从镇上去了趟市区。说也惭愧,由于镇上离市区有近60公里,早先我们一般几年才去一次,为啥?路难行。记得小时候只有轮船,早上出门,傍晚才能到;公路是上大学前才通,石子路上颠簸,也要两个小时路程;虽然后来慢慢换成了水泥路、柏油路,但说实话,我们离市区的心理距离还是比较遥远。

  把我和兴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条文化纽带。兴化历史悠久,出过郑板桥、施耐庵、宗臣、刘熙载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虽已定居江南20多年,我总自豪地称自己兴化人,我对兴化的最深印象,也在于一次次的文化寻根之旅。

  这次再赴市区,正是想重温下多年前的那趟行程。2000年前后,我们全家去过一趟市区,逛了拱极台、上方寺等多处风景名胜,印象非常不错。此番故地重游,目的地直奔当年新建不久的乌巾荡公园。

  乌巾荡传说是岳飞大破金兵的地方。进得园来,绿草如茵,水波浩淼,一处偌大的观景台建在水边,是观赏赛龙舟等各种比赛活动的地方。公园还辟有通往千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公园的“水上1号”旅游线路,倘是有空闲,完全可以把兴化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热门景点来个“串烧”。

  这场景让我恍若隔世。我完全记不清上次走过的路了。当年,我只记得垂柳滴翠,芦苇丛生,我们绕过一道道水湾,像在迷宫里穿行,哪里有过今天的开阔水面。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坐游船慢慢欣赏,于是开车赴另一处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碧水东罗”游玩。

  刚驶上一座漂亮的大桥,我不由发出阵阵惊呼。美,真是太美了,眼前看到的一切,完全颠覆了我对故乡的认知。

  桥下是大片的芦荡水草,清净的柔波轻轻包裹着它们,像托着一个康桥般的梦。原来那正是我记忆中的乌巾荡,只是刚才不曾走到。开过大桥,前方是一条又宽又平的彩虹路,路边竖立两排洁白的“中华灯”,红黄两色的护栏,天蓝色的慢行道;再往前,公路两侧出现了宽约50米的绿化带,间以楼台亭阁、坡道长廊,有人在公路边不远的水榭上怡然垂钓,仿若世外桃源。

  这样迷人的道路,比我在经济发达的江南见到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姐姐告诉我,这是兴化近年来新修的“1号公路”。姐夫补充说,它正式名称叫“千垛美路”,从乌巾荡直达水上森林,全长66公里,是一条集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水乡景观大道,还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19年度“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

  行驶在这样的路上,心情变得无比敞亮。我看到路边的农家建筑一改从前的灰暗,全都换上了新装,小饭店小旅馆收起陈旧的招牌,在门口莳花弄草,纷纷变得“文艺范”起来。经过千垛景区时,大片簇新的停车场已经建成,代替了前些年见到的农田里的临时车位,还有几排壮观的橙色钢铁支架,那是油菜花海盛开时从高处俯瞰的瞭望台。

  “碧水东罗”不是这条路的终点,只是个驿站。还没进村,心情就已经醉了,越往里走,越验证了这种感觉。青砖小瓦的村史馆和修旧如旧的大礼堂轻声诉说着往事,几排整饬一新的农家别墅静静宣告着未来,尤其是走到里头,看到一条宽广的大河缓缓东流,河边的鸡冠花丛沐浴着一层金阳时,竟和我从前居住的村落如此相似。

  父亲说,回家了。是的,回家了。两条陆上水上串接起的“1号路”,让曾经落后的水乡大地迎来了八方宾客,也让长久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旅游事业奔上了“小康路”。走在文化寻根与传承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我骄傲,我有一个梦幻般的故乡。

标签:兴化;故乡;市区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