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蜗行的摄影师
2019-08-10 17:12:00  来源:新华鉴藏微信公众号  作者:孙庆 付岩岩  
1
听新闻

  摄影师刘宁:

  如蜗牛般前行,让时间去检验

  几个月前,国家高级摄影师刘宁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

  “门前的小蜗牛

  背着重重的壳

  慢慢地向前爬着

  工作室这个小蜗牛

  到今天也慢慢地前行了24年

  不知道最终要走向哪里

  只要是

  在路上……

  没有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负重前行……”

  一转眼,刘宁在南京市汉口西路上开设的摄影工作室已经迈进了第25个年头。和朋友聊天时,他常常把自己比作一只小蜗牛。25年过去了,回头一看,当年在一起投身商海开摄影工作室的同行们,跑得快的,往往栽了跟头;跑跑停停的,大都迷失了方向;唯有他这只小蜗牛一直在路上埋头向前。走着走着,成了国家高级摄影师,成为了“时代摄影工匠”,成为了名师大咖、高官显要们留影的首选摄影师,成了无数普通人口口相传的“刘大师”……

  论追求

  你跟在别人后头你学,你永远都赶不及,等你学了,人家变了……

  ——刘宁

  筚路蓝缕的草创之初,正值传统的国营照相馆大面积改制,刘宁算是赶上了一波时代交替的大潮,这些年来,摄影圈的风口不断在变,婚纱、写真、商业人像……一起下海的早就无影无踪,唯有刘宁这个吃螃蟹的人一直坚持到现在,“刘宁摄影工作室”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

  拉尼亚摄于2005年

  25年了,很多人、事、物都在变,不变的是刘宁个人的艺术追求,摄影是他一生最爱的事业,而不只是养家糊口的职业,他想成为肖像摄影大师,像傅抱石那样被人记得,而不只是一个“摄影工”。“如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25年来,我积累了大量的客人,我从来不去拍那些‘糖水片’,我一直在琢磨拍得让自己、让客人更满意。如何把人拍得与众不同,跟外面的路数不一样……”

  2000年进入南师大摄影研究生班的学习经历,让刘宁对于摄影艺术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学摄影的人,很多都是从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起步的,但在刘宁看来,中国的传统和西方毕竟不一样,在实践中刘宁开始慢慢琢磨属于他的艺术世界,“摄影,特别是人像摄影,我就拍我这种传统的东西,必须要从传统的东西里面去汲取养分,我一直是在践行用现代手法来演绎传统。”

  张道一教授摄于2018年

  这些年来,刘宁从来不拒绝新技术,20年前数码相机刚刚上市,刘宁就花大价钱买了一台100多万像素的奥林巴斯,开始琢磨数码相机如何运用到商业摄影当中。

  但刘宁绝不依赖新技术。现在,发烧友动辄花几万、十几万买摄影器材,就连有些手机也号称拍照功能超过单反,这一切都让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可是,“有了好器材就能出好片子吗”?刘宁的反应很强烈:“大错特错,大错特错!”相机前面的那个“头”(装备)和相机后面的这个“头”(摄影师)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过刘宁,但如今的他早已有了自己坚定的想法——

  “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够对摄影起到辅助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但无论如何它不能取代人,否则,摄影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你装备好、像素高,别人买的相机比你更高级,像素会更高。你后期会玩软件会P?永远有年轻人比你P图的水平更高,对吧?摄影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连接和沟通,如果哪一天科技的发展可以取代人的一切东西,还有意义吗?”

  谈“温度”

  人像摄影,它的本质是什么?讲究情感。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说法叫“温度”,就是通过讲故事抓细节来体现创作意图。成就一幅好的人像摄影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正是温度、而不是摄影技术。

  你说一张照片好还是不好,首先看它能不能打动人;其次要看它能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现在大家说好,过五年看、过十年看呢?

  ——刘宁

  刘宁一直珍藏着自己儿时的一张黑白照片。8岁那年,父亲带着他来到鼓楼照相馆拍照,画面上一个憨憨的小男孩圆嘟嘟的小脸蛋,水灵灵的大眼睛。穿着一件小绿军装,紧扣着的风纪扣,头上戴着小军帽后留下的帽箍,掉了两颗小门牙所以抿着嘴唇微笑……每次当刘宁看到这张薄薄的纸,所有的故事、所有的记忆都涌上心头,那份温暖和情感都在里面呢。也正是从这张照片开始,刘宁喜欢上了照相。

  美少女摄于2004年

  时光荏苒,刘宁从一个摄影门外汉成长为一个众人眼中的大师级人像摄影师。他见证了无数你来我往,悲欢离合,从中感悟不一样的人生故事——曾经有对南师大的情侣毕业时即将劳燕分飞,两人在刘宁的工作室门前抱着哭了一晚上,天亮时两人拍了照片留念;还有一对父母离婚了,小孩子平时见不着妈妈,一天跟着妈妈来照相馆拍照留念,拍照时孩子没哭妈妈却先哭了……这些故事都在刘宁的快门下变成了一张张有温度的影像。

  刘宁说,他的摄影方法讲究虚实相间,明暗有序,有矛盾,有冲突。喜欢用深色背景来给摄影的表象做减法,这样能把人的最真实、最独特、最动人的一面展现出来,让画面有一种空间感,有一定厚度,给人以遐想,“不过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最重要的不是摄影技术,而是温度,好的作品首先要打动自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国强摄于2018年

  2018年冬天,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拄着拐杖来到工作室拍照。刘宁照例陪他先喝茶聊天,感觉好了才开始拍。刘宁记得当时拍完照片在电脑上给老人看时,老人一言不发,女儿也长时间的沉默,刘宁回头才发现老人的女儿已泪流满面,说这是父亲这辈子拍得最好的照片。经历过几年前和双亲的离别,刘宁对“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了更深沉的体验。此刻,他没有再追问什么,却真切地感受到照片背后的那份沉重。

  话名利

  “我就是小火慢慢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不要想着到高峰,到了高峰说不定就开始下坡路了。”

  ——刘宁

  生性旷达的刘宁没有对出名的执念,但却偏偏越来越出名。一开始他辞职下海开了摄影工作室,只是憋着一股劲想做自己爱做的事。当时的他肯定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获得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授予的“江苏摄影大师”、“时代摄影工匠”称号。

  走近刘宁的工作室,随处可见他为院士们、将军们、艺术家拍的人像作品,越来越多的名师大咖、高官显要点名要求刘宁为自己拍照留影。2007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来南京,刘宁就被受聘为专职摄影师,全程跟踪拍摄。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演员王劲松摄于2014年

  2018年9月,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先生访华,有关部门经过了解确定了由刘宁为普拉昌达先生全家拍摄全家福。经过精心的准备,刘宁不但为普拉昌达以及夫人、女儿和3岁的外孙女拍下了让他们满意的全家福,还让普拉昌达临时决定让刘宁为自己拍一副单人照,这张照片当天就被当作国礼送给了普拉昌达,后者珍惜备至地把照片带回了尼泊尔。期间、刘宁专门给小朋友准备了拨浪鼓和棒棒糖,还给普拉昌达总理送了一把自己工作室的紫砂杯,上面写着“不来常忆君相见亦无事”。很快,北京传来一条消息:“普拉昌达总理非常感谢此次精心周到的安排,给他来华之行增添一抹温情。”

  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摄于2018年9月18日

  “这么好的卖点,怎么就不往对外宣传宣传呢?”难免有朋友替刘宁着急,刘宁自己倒是一点不急,“我急什么?我就像一个种子,在土里面埋着,只等待春风来,春风一吹我自然就会发芽。将来的路还很长,摄影师这一行我还能做40年、50年、60年,越老越值钱,对不对?”看到尼泊尔和中国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好,刘宁内心里很开心,“我作为普通人,不但能为大众服务,还有点能力为国家去做点事情,这种自豪感和存在感是钱换不来的,也不是评这个奖那个奖能替代的。”

  道境界

  “我不在乎别人说我什么。你说我不是一个艺术家,说我不是一个摄影家,你说我什么就是什么,我只管认真去做我手中的这些东西。也算是文化自信吧。”

  ——刘宁

  中国现在有多少摄影爱好者?数量以千万级别计。单反相机和可以记录的影像设备(手机)呢,至少7到8亿!一天的影像数据堪称海量。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搞摄影的,怎么才能“出得来”?

  陈小波是中国摄影评论圈的大咖,他的有些观点让刘宁感触很深:“真正的摄影是在离摄影最远的地方。摄影,很多是功夫在画外的。”、“你如果想当摄影师,首先要从慢慢来开始。”说到底,摄影拼到最后,拼的不仅是摄影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

  画家张伟摄于2010年

  跟朋友交流中,刘宁很喜欢引用孙过庭《书谱》的一段话,“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在他看来,摄影的境界和书法很是相像——刚刚学摄影时,要学格格正正、规规矩矩的构图,四平八稳,然后逐渐开始追求个人特点、张扬个性,等到了一定足够的高度,还得复归平正,最终臻于“人书俱老”的境界。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副院长傅亦轩在跟刘宁沟通时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希望摄影家们能够熟读经典、关注当下、守正创新。刘宁深以为然。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摄影这个领域也是如此。摄影圈还有人不服气,“谁说我们不学习了?我天天在学PHOTOSHOP呢。” 刘宁笑了,这是哪跟哪。

  书法家王冰摄于2009年

  去年10月,106岁的老红军秦华礼老先生的家人找到刘宁请他为老人家拍摄一幅肖像。当刘宁在老人家的红军服上别上勋章的时候,这位老红军深情地告诉刘宁自己的故事:他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31年参军、32年入党,长征过草地的时候,一个排只剩了两个人,他是其中之一……随着缓缓的叙述,老人的眼里不知不觉噙满了泪花,刘宁记录到了这个传神的表情,老红军对这张作品非常满意,逢人就说,“感谢小刘给我拍了一张可以传给后人的照片。”

  106岁的老红军秦华礼 摄于2018年10月

  回忆那个瞬间,刘宁很是感慨,你用的光线角度构图,内行人看几眼就学走了;但没有足够的沟通,没有对红四方面军曲折经历的了解,老人哪里容易说到动情、哪里会满含热泪?这一切,“没有积累,你怎么学?”

  一个人就如同一颗切割过的钻石,每一个切面都是人的一个侧面。评价艺术家的首要标准当然是他的作品,但成就艺术家的绝不仅仅是他的作品。

  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摄于2004年

  刘宁是一个笑口常开的人,但了解他的人都明白,这不是职业性的、讨好味十足的笑容。打开微信,随手翻看刘宁的朋友圈,或许能够找到功夫在诗外的答案——

  2019年1月4日——“抽空来献血,挑战4000毫升,自认为献血的好处多多。”

  2019年1月22日——“上午下社区上门义务拍摄百岁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社区积极分子全家福。对生活有了新的全面的理解……”

  时隔半年的7月4日——“今天是我的感恩节!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救助不可重来的生命在我的影响下,又有身边的人加入了队伍”

  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刘宁的笑容为什么会透着敞亮。这样的笑容源自于他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而这样的温暖最终会折射在他的作品当中,成就一张又一张客人口中“这绝对是我这辈子最好的照片”。

  孙庆 付岩岩

  刘宁

  国家高级摄影师。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师大首届摄影研究生班。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1995年创立“刘宁摄影”品牌至今,专攻人物肖像摄影20余年,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各领域人士好评。目前,部分中央领导及省级领导公开使用的标准形象照均出自其手。所拍肖像照片遍布世界各地。始终致力于打造百年的南京“中国照相馆”。

  2005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作品收录当年中国优秀摄影家图册。2008年获省行协颁发江苏省人物摄影金奖。2017年获评省行协“时代工匠”,“摄影大师”荣誉称号。2018年受北京之托,在南京工作室接待专程到访的尼泊尔总理、尼泊尔共产党主席普拉昌达先生,并为其及家人拍摄肖像留念。肖像照片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

标签:刘宁;摄影;艺坛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