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从生活到艺术,由艺术入生活
2020-12-20 11:32:00  来源:新华鉴藏微信公众号  作者:艺坛  
1
听新闻

  2020年12月20日《新华日报·艺坛》

  编者按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颁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首次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对于整个学科谱系的建构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反映了艺术学在人文学科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投射出现实层面的艺术影响力已然在当下的文化空间中无处不在。本次笔谈正是基于“从生活到艺术,再由艺术入生活”的逻辑理路,试图将艺术理论研究与现实文化建构有机地融合起来,作为理解艺术何为的一种角度。

  谈谈艺术理论的作用

  真正的艺术理论对社会公众应当起到一种必要的引领作用。首先,它坚持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主张任何艺术,无论其如何充满想象力,都无法脱离社会生活这个根基。其次,它以“美的艺术”观念告诉人们,艺术不仅是社会生活现实的忠实再现,而且还是美的,按照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及艺术理想去塑造艺术形象,以便感染和提升观众心灵。再次,它以中外古今艺术史的丰富多样实例显示,艺术总能以好故事吸引观众,教育和鼓舞人心,并且转化成改变生活世界的能动的精神力量。最后,它提醒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遗产、艺术传播和艺术文化创意等艺术行业的共同体成员,无论有如何广泛多样的应用和拓展,都需要围绕艺术这个中心,推进艺术美的生活美化进程,着力熔铸和涵养人们的艺术美感,探寻它与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科技美感之间的融通之道。当然,同时也应看到,艺术不宜被神圣化或神秘化,即不能被引向唯美主义的偏道,而需要始终植根于社会生活沃土,从中吸取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由此看,学点艺术理论对于日常文化艺术生活是有益的。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关于加快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

  最近一些年,大运河江苏区域的文化发展问题一直是我的研究重点之一,2018年我申请了文化和旅游智库项目“大运河江苏区域文化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着手系统思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从现实角度出发,研究大运河江苏区域文化带的建设问题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有利于挖掘城市文脉、弘扬城市文化特色;也有利于以运河文化作为旅游品牌的建设。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省,先后在南通、扬州等地考察调研。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沿着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考察结束后结合大运河文化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我省工作精准把脉、科学定向、赋予重任。

  毋庸置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中华文脉的永续传承,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内涵,如何统筹、推进运河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亦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文化保护传承明确“继往开来”的思想,一方面要确保运河文化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范围,决不能割断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则是思考如何激活被历史尘封的运河资源,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故运河文化建设应注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优先,借助生态环境优势,充分挖掘运河流动性内涵,高质量发展休闲旅游和现代工业,赋予运河新的生命力。

  目前,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各市县以更高水准、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整治有碍美观的建筑设施、强化沿线绿化水平、提高生态护岸能力等措施,夯实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环境质量。江苏各省市以强化绿色理念为要,运用绿色技术,发展绿色航运,为打造高颜值的运河生态长廊添砖加瓦。

  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保护历史遗存,发展文创产业,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奠定基础。而博物馆的设立更是目前对运河资源文物保护、研究、开发、旅游最直接且通用的手段。目前,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也有几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专门性博物馆。这些主题博物馆在展览的形式与内容上存在雷同,且观众层次需求千差万别,他们大多是“漫无目的地闲逛”,博物馆并没有发挥对运河资源活态传承的作用。故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不应局限于内部空间的陈设,而要打造真正的“线性运河博物馆”,将自然场所的外部空间结合建筑空间的内部环境在一定范围内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地区空间,展示众多工程遗产、文物收藏、非遗价值等文化资源。以运河线路为叙事主线,诉说中国文化史上的意象符号,并与自然环境一起保证文化遗存的完整性与持续性。博物馆功能上除承载保存、修复、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外,应突出显示体验和互动的功能。当人们置身其中,都能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运河文化的真实存在,近距离感受运河沿岸城市人们的生活,彰显运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

  总的来说,在当下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应同步打造高颜值、高品位的生态长廊与文化长廊。在确保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优势的前提下,给予运河沿线文化项目建设以非常大的空间。“线性运河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强化运河遗产的线性特征,带动运河沿线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更在当下文博事业蓬勃发展之时向世人展示文化史迹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谢建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问题的新思考

  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亟需紧跟时代发展。作为学科中的新兴力量,艺术学理论学科是艺术学各门类学科的综合或导引性学科,在当下发展中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其相应的学科策略、理论话语场和阐释路径的构建就至关重要。

  首先,要打破学科传统定式,推进学科跨界式交融发展。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策略方针,在于突出以跨界式融合的学科发展着眼点上,即交叉融合学科和与之配套的交叉专业新理念的落实,这也是当下新文科建设的出“新”之处。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构建仍有新的思考产生,尤其是在新文科的实践下,依托文史哲、政法经为基础,拓展艺术学和教育学的新的发展规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诸如,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边界与拓展,与相邻学科的交错与区别,与门类艺术学的交叉以及跨门类研究问题等,都是打破学科传统定式,激活学科发展的血脉的手段。

  其次,“三大体系”建设要坚定理论自信,强调学科等领域的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哲社科建设的“三大体系”: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三大体系”的实践推进,可说是对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建构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处理好中国艺术学与西方艺术学以及西方艺术理论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对外来理论的借鉴、吸收与融合,明确我国当代艺术学理论的建构路径,在善发深思、议论纵横、多有突破的基础上坚定且实现理论自信,进而建立自我话语场,实现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学理论学科。

  最后,要紧扣新时代主题,凸显“艺”之本质,走向学科大融合。就学术路径而言,艺术学理论所包含的史论评基础理论,以及交叉和应用理论都有着不同层次和维度,理应根据其研究对象来确定符合自己阐述的学术话语方式,这就迫切需要寻找学科发展与建设的切实抓手,即在专注于自身理论架构的同时,借助门类、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凸显艺术学科的本质。尤其是新时代学科发展下,需要借助交叉、知识融合为导向,具体而言即将文史哲、政法经等学科的方法及研究成果,为我所化用,成就我之研究。

  归纳而言,艺术学理论学科需要打破学科传统思维下的既定模式;着眼好“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凸显学科建设中的中国化立场;勿忘紧扣新时代发展主题,以“艺”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主干,将跨界融合作为本学科的新规划、新发展。清楚地认识到这三点,并且不断地提出学科领域内的纠偏话题,形成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新时代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夏燕靖(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

  让艺术之光照亮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贵州黔西县中建乡红板小学考察有感

  2019年8月1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教研小分队一行六人,来到了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的红板小学。作为“免费营养午餐计划”的发源地,红板小学颇有一些知名度,2003年国家拨款修建了新的校舍,红板村有了那个年代最漂亮的小教学楼。2018年适逢国家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的好政策,让更多的红板村民住进了崭新透亮的公寓式楼房,也使孩子们上学的路更方便、更安全了。它虽身在大山深处,被群山环绕,在这个海拔近1500米的山之巅,却愈发显得朝气蓬勃。

  红板小学的生源来自于附近9个自然村寨组成的红板村。这个村子居住着数千名彝族、苗族同胞,目前全村40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依然占比80%之多。在走访调研红板村和红板小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红板村在校生150多个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4个,占在校生的1/5强。这其中除了包括父母外出务工的子女外,还有一部分是依靠政府帮扶的孤儿。于是一系列诸如人身安全、社会交往、心理建设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原来单纯的教育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曾在路上遇见过几位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他们三五成群的在路上玩耍,其中有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打扮得格外成熟,她脖子上戴着金项链,穿着破洞牛仔裤。攀谈间发现他们也开始说普通话,才了解到许多孩子已经不会说苗语,更是没有再看见他们穿民族服装。看着他们的衣着和崭新的两层小阁楼,你根本不会觉得他们还贫穷。甚至有那么一刻,我才理解了“精准扶贫”的意义,中国的大发展所带来的有目共睹的改变就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或者他们只是在慢慢摸索,并不真的明白。在我看来,如果可以有效的在学校教育阶段强化真正的“美”好观念,或者倒是减少教育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

  建构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不仅有助于美化他们的外在,更会有助于“美化”他们的心灵。蔡元培早在100多年前就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是心灵建构的重要利器,如果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可以受到健康而完善的美育,受到春风化雨的艺术熏陶,不仅可以把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更是对建构和谐社会、美丽乡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而艺术正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对于身处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尤其对于那些缺失父爱、母爱、缺失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心灵的无意识所召唤的就是一种情感的补偿。而在所有的人文学科中艺术对于人类的情感补偿功能尤为凸显。弗洛伊德曾言,一切艺术作品都是欲望的化身,它们都有一种补偿功能,实际生活有缺陷,在想象上弥补,于是才有了文艺。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明艺术创作的动机或许有失偏颇,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艺术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平和和宁静已经成为了学界共识,甚至最近一些年还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艺术治疗这个话题。红板村的孩子们显然还是生活在幸福的氛围中的,不仅有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有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的民间群体的热切关注。我希望红板村接下来进行的高质量的扶贫战——“精准扶贫”有着更深入的内涵,对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而言,他们不仅可以拥有整洁的校园、焕然一新的课桌,每天有保证的免费午餐,还能有更多艺术类课程:唱唱他们的山歌、跳跳他们的民族舞,画出他们美丽的家乡、未来的梦想、还有幸福的样子。让艺术点亮他们的生命之旅,让艺术陪伴他们慢慢地成长。

  翁再红(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

  闳约中外得新知

  “闳约大讲坛”是南京艺术学院自2015年开始打造的高规格人文讲坛,讲座的创办初心旨在弘扬南艺这座百年老校的历史文脉,接续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建校之初,时任校长刘海粟四方游走,为办学招募人才,几十年间上海美专的历任校董会成员可谓群星闪耀,有蔡元培、梁启超、康有为、胡适等人,他们曾经为美专的师生带来精彩的演讲。在20世纪之初的美术界,激宕着一次又一次思想上的碰撞。

  “闳约大讲坛”意在秉承先辈的祉愿,遥接蔡元培先生“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的教诲,以校训中的“闳约”二字命名。“闳”字即为宏博广智,无论西方艺术潮流中的“观念至上”,抑或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技道并重”是亘古不变的通行法则,而在艺术学院一般以艺术实践教学为主,难免会有重技轻道,故讲座的议题多元荟萃,文、史、哲、艺均有涉猎。“约”字则为慎重择取,小心选题,延邀学界泰斗、海内名流坐客校园,与师生们当面交流、现场互动,使师生们在聆听与对话中拓展艺术视野,领略思维魅力,接受文化和观念的洗礼。

  时至今日,自讲坛设立之初已逾五载,每年奉献二十场左右的精品讲座——从初期寥寥可数的听众,到如今近乎每场座无虚席——无疑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活跃的文化生态和良好的校风学风,已然进一步将人文通识教育融入南艺的办学精神之中,完全匹配南艺作为百年艺术学府的文化底蕴,造就校园里人文日新之气象。讲坛的辐射力度并不囿于学校的院墙之内,同时发散到社会上,生发出广泛的影响力,吸纳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到南艺聆听学习,增强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对艺术爱好的市民亦不设限。讲座的内容经过摘取,结集成书为《名家人文通识课——闳约大讲坛集萃》,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珍贵的校园资源不什袭以藏,而公诸同好,以飨读者,从而也体现了南艺作为大学的社会责任感。

  李安源(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文化产业学院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

  围绕国家文化大繁荣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需求,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积极拓展艺术学理论学科新视域,在全国率先建设文化产业研究和艺术管理研究等应用学科方向,专业范围覆盖了文化资源与旅游管理、新媒体产业管理、艺术创意与时尚管理、艺术市场管理、演艺制作与剧院团管理、博物馆与美术馆管理、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乡村与社区文化管理等文化管理所有人才培养领域。

  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国家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着力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双创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教、研、实践协同育人,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院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探索“创意激发、双创训练、双创实践、创业孵化”全链条教育新模式。学院分别与新华报业、大美观止、国艺堂、南京经典拍卖有限公司、韶华工坊等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与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建立“春蕾计划高校公益基地”“康康圆梦,荔枝同行,高校公益实践基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基地。我校副校长张捷教授、招生就业处谢景全处长、文化产业学院王晨院长被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特聘为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徐晓华副书记作为首个高校公益基地的推动人,指导学生李明蔚的创业项目获南京市政府和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投资集团天使投资,创立“李明蔚公益基金”,在99公益上线募集资金约170万,并形成了公益的传帮带,将公益队伍扩大到600余人。

  学院通过专家辅导、师生结队、组建团队等形式,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先后打造了“山顶艺术”大学生实践画廊、“一半时间”艺术策展工作室、“布谷娱乐”演艺策划工作室、“520文创集市”项目工作室、“贵州非遗”项目工作室、“赫晶灵”项目工作室等多个学生创业团队。学生团队积极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重要赛事,多个团队荣获国家级、省市创新创业比赛金奖、银奖、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文化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为文化产业、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批的新生代力量。

  徐晓华(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研究员)

  学科服务文化建设持续开展文化创意人才培训

  近年来,南京艺术学院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学校办学和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贡献度,积极投身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服务江苏文化人才队伍强省的目标,组织实施开展文化创意和文化管理的人才培训。学院以江苏省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为依托,先后与南京市委组织部、马鞍山市委组织部、泰州市委宣传部、贵州团省委、温州市委、乐清市委等单位合作,持续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和文化专业人才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超过500人次。在所承办的每期培训班中,教学管理团队始终围绕“以学员满意为中心”开展工作,紧盯社会热点、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合作单位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课程体系。圆满举办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高质量发展”、“艺术、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艺术管理工作坊”系列、“木雕人才研修班”、“宣传新媒体工作骨干培训班”、“传承·融合·创新”文创工作坊等各类专题班,以不同的专题、全面的视角、多样的维度满足学员们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以及对文化事业发展前景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需求。授课质量、后勤保障等得到了合作单位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文化产业学院在文化创意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中,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发挥了高校桥梁纽带作用。我们将继续用“艺术+”的理念,以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营造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卢莹莹(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研究员)

  钟莉(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讲师)

  手稿的价值及其鉴定

  名人手稿本是古籍中特别稀少而又有重要价值的一类。手稿本也就是作者自己亲手写的本子,又可分为草稿、清稿、修改稿、校样稿等。手写形式的古籍要比版刻更早历史更悠久,而且出于作者之手,比起一般的写本来说,更加珍贵。稿本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文献价值。稿本是最早最原始的文本。稿本在所有的版本类型中是最接近原貌的。如今存司马光《资治通鉴》原稿,与后世刊本有很大不同,手稿保留了司马光起草、修改的原貌。手稿大多都是孤本,有些即使后世有刻本或抄本流传,手稿本作为最原始的祖本,也有它独特的价值,可以和后来的刊本或抄本作比较,校正后来刊本、抄本辗转过程中的错误。其次是其文物价值。这些稿本都出自于著名文人学者之手,是他们的手泽,而不像刻本出自工匠之手,有相当重要的文物价值。再次是其艺术价值。名人手稿又是书法作品,历史上的收藏家往往把手稿归为法书或法帖,即是看重它在书法艺术上的价值;而且在手稿的改动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轨迹及艺术经营的匠心。名人手稿在历史上是非常珍稀的,大家都说宋刻本稀少,但宋刻本在国内至少还有三千种以上,加上海外藏的不下五千余种。而宋代的手稿本却只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草稿和南宋刘汉弼的《宋中书舍人南丰曾公谥议》两种。元刻本也有三四千种,但元人的手稿本也就只有《畴斋文稿》和《郭髯日记》等两三种,远远不够宋元刻本的零头。当前一些公私收藏与拍卖中的手稿,赝品很多,亟需认真地鉴别。手稿的鉴定需要对不同的时代风格、各家的手迹、室名堂号、印鉴乃至纸张等非常熟悉,鉴别真伪;要借助权威的名人手迹的工具书,如清代的《昭代名人尺牍》,搜罗了清代名人的尺牍,可以看出这些人书法的风格与特点。明代手稿可以看《钱镜塘藏明人尺牍》,也大致搜罗较备。陈先行编有《明清稿校抄本鉴定》后面附《明清藏书家稿抄本用纸特表》《明末清代校勘家之印章墨迹》,列出明清重要学者藏书家的室名堂号、印章、用笺的堂号与行格,也非常有参考价值。

  孔庆茂(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标签:艺术学;艺术;南京艺术学院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