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倍思亲
2022-04-05 20:5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永平  
1
听新闻

  □ 王永平

  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虽非佳节,却让人倍思亲。清明时节不仅“雨纷纷”,更是“泪纷纷”。

  尽管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是每逢清明时节,我的脑海中都会回想起母亲去世那天的情形,还有那通令我惊心难忘的电话。

  三更时分,刺耳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沉睡中惊醒。电话中父亲的声音慌乱且带着哭腔。我的脑子瞬间“嗡”的一下,立刻有了不祥预感,果然是母亲走了。

  那时候,大家还没有什么移动支付,参加工作不久的我,仅有的一点积蓄都存到了银行。天蒙蒙亮,我就赶到银行门口,待到网点开门取上钱之后,就急匆匆地打车奔机场。

  我的老家在浙江一个偏僻的乡下。离家门还有一段路的地方,我就听到了传出来的阵阵哭声。进家后,我三步并作两步飞奔上楼,只见母亲安详地躺在床上,我扑通跪下,久久地紧握着母亲冰凉的手。即便她活不过来,我也希望她能感受到儿子传递着的那份温暖。母亲的手始终是冰凉的,但是,想起母亲生前的种种我又觉得是温暖的。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当时生活负担之重可想而知。父亲早年一直在外地工作,是母亲独自把我们几个拉扯大,可谓含辛茹苦。小时候,又因为我与哥哥顽皮,失手把我们家的房子几乎烧为灰烬,之后,我们只能搬进村里临时提供的救济房。

  母亲不仅生性吃苦耐劳,而且心灵手巧,自幼学得一手裁缝。好在着火时,我们及时抢出了家里最值钱的家当——缝纫机,从此它成为了我们家最重要的生计来源之一。即使是寒冬腊月,房子四面漏风,地上老鼠乱窜,母亲还是时常点盏昏暗的煤油灯,独自熬夜为村民裁衣缝裤。可她却从不舍得为自己做新衣服。母亲就这样经年累月、一针一线地忙碌着,不仅养活了我们几个孩子,还挣出了我们上学的学费。夜深人静时分,小山村里总回荡着她脚踩缝纫机的“咯噔咯噔”声。

  母亲一生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也没有什么见识,但是她却有着农村人少有的远见,坚信读书有用。母亲说她小时候一心想读书,但是由于家境贫困,再加之外婆对女孩子固有的偏见,母亲始终没有上成学,为此她一直心有不甘。待到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决不再让我们重蹈覆辙,再苦也要供我们读书。我家遭遇火灾之后,在当地穷得出了名,但是我们家从不拖欠学校学费也是出了名的。母亲省吃俭用,早早地留好我们的学费,这让我们一直引以为豪,所有的老师也对我们刮目相看。

  得知我毕业分配要去遥远的北京工作,母亲还是有些不舍与不愿意的,总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陪伴在身边。但是当听父亲说去首都更有出息后,她也就不再说什么,默默地为我收拾行囊。即使是母亲临终前,四个孩子无一在身边,她也没有过任何怨言。

  想起母亲时,除了感恩与温暖,其实还常怀着无法弥补的亏欠与自责。因为长年生活劳累,母亲晚年时常掉发,煮饭时有时不经意掉到锅里了。那时少不更事的我不小心吃到头发时,不仅不体谅母亲的艰辛,反而耍性子不肯吃,还要母亲在那里向我赔不是,长大后想来时时觉得羞愧不已。

  因为在照顾母亲上有太多的遗憾,所以我对父亲的照顾自然就更为上心。年迈的父亲每次只要接到我要回家的电话,总是会早早地站在村口的小桥上翘首以盼。为了让他日晒雨淋天有个歇脚的地方,我专门出资在桥边为村里捐建了一个亭子,取名“望归亭”。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今天的忙碌如蚁的我们恐怕谁也做不到不远游。由于工作性质,我这些年经常出差,可以说“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去飞机场的路上”。但是我坚持任何时候深夜也不关机,生怕错过关于父亲的任何讯息。

  如今父亲已是年迈,我们善待父亲,也算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与交代。

标签:母亲;父亲;清明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