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方:古城天水,要找到文化的唯一性
2021-07-11 11:5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媛  
1
听新闻

  

   “我从来没研究过《诗经》,所以我事先声明,这次研讨会本人只带耳朵,不带嘴巴。”《诗经·秦风》与秦文化研讨会上,著名学者、作家、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卞毓方一开口,便让整个研讨会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接下来的发言,他将文人身上那份洒脱,发挥得率性自然。“但我一想今天参会的都是研究《诗经》、研究秦文化的专家,就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赶忙拿起《诗经》看了看。但说实在的,看和研究是两码事,我也不想剽窃各位专家的成果和思路,所以就不讲《诗经》、不讲秦文化了。我来讲讲《诗经》里我喜欢两首诗《无衣》与《蒹葭》。”随后,他在二十分钟的时间内,就《无衣》与《蒹葭》的创作特点,做了洋洋洒洒地解读。

  当记者问他,《诗经》的创作风格及创作特点,是否给他的创作带来影响时。他不假思索地说道:“《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内容及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也一样,《诗经》它是旗帜,是我写作的基础。”

  虽然,卞毓方在研讨会上“声明”,这次研讨会他只带脑袋,不带嘴。但面对记者关于如何更好宣传天水的提问时,他依然给出许多可圈可点的建议。“在大文化背景下,天水要将宣传做到最大化,就必须要找到天水的语言,说穿了就是要找到天水文化的唯一性,这样才能打响。所谓打响,不管是地方还是个人,往往就是一句话。好比抗击疫情期间,日本友人给我国捐赠物资上的赠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一度刷爆了媒体。我知道疫情期间,天水也向武汉捐赠过口罩、捐过物资,那时如果天水首先在捐赠物资上附赠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火的就是天水了。”

  所以,宣传也得找准时机,时机过去了就很难再有。但对天水来说,依然有很多宣传的时机。我们拿《秦风》中体现出的尚武精神来说,当时秦州处于中原西陲,秦人如果没有尚武精神,早就被虎狼叼走了。这一点就可以放大,天水完全可以将“与子同袍”的同仇敌忾,延伸到更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做好宣传关键在于思维方式。哪怕再小的事情,只要你将它放大、做到极致,就成功了。”

  “现在学校都在提倡小学生学古文、颂经典,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人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小孩子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记住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对孩子们人文素养的提升、知识积累和今后发展都很有帮助。我的孙子也是从小就在诵读这些经典,到现在很多古诗、古文,他都能张口就来。”问及《秦风》在秦地天水如何更好地传承时,卞毓方如是说道。

  说到尽兴时,卞毓方又立足《秦风》、立足秦文化,为天水出了许多金点子,比如,找最好的音乐家把《无衣》谱成曲,将其唱响、将天水唱响;比如将《蒹葭》拍成电影,通过浪漫、朦胧的演绎,让观众记住秦地天水;再比如在得知天水市市花为月季时,他建议将天水市花改为“秦草”……如此多的奇想妙想,让记者很难将他与77岁的老人对等起来。

  采访最后,卞毓方开玩笑说,这次来参加研讨会,“实则是滥竽充数,借机到天水一游。”即便已来过三次,但在卞毓方印象里,“气候好”依然是天水的一张名片。“特别凉快,我在天水一觉能睡到了天亮……”                 

  卞毓方,1944年生于江苏,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著名学者、当代著名散文家、季羡林文化研究会会长、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年后开始痴迷于文化,一笔在手,如“乾坤圈”在握,唯觉文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代表作品有《文天祥千秋祭》《雪冠》《长歌当啸》《煌煌上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是明天的心跳》《北大与时间之外》等。

                                                                               (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 徐媛)

标签:诗经;研讨会;卞毓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