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杂谈诗词创作(四十四):论对仗可分解到单字(续完)
2021-01-04 09:2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钟振振  
1
听新闻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刊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论对仗可分解到单字(续完)

  笔者的这一认知,还可以反过来表述。

  对仗要想对得好,字面的“工”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工”不能以“合掌”或“近于合掌”为代价。

  如果能做到“貌合神离”——单字极“工”而组成单词及语句后却又能拉开上下联之间的句义距离,使文笔飞扬起来,那对仗便“活”了,再也不至于一不留神便犯“合掌”的毛病。

  拙作七律《五一二大地震四周年祭》:

  交胜天人道未穷,三川地裂一针缝。

  生灵下界方刍狗,死魄中宵竟烛龙。

  雨后蕈排新市镇,风前壁立旧云峰。

  曙光红衬国防绿,民气军声叠万重。

  其中“生灵下界方刍狗,死魄中宵竟烛龙”一联,以“生灵”对“死魄”,“生”对“死”之为的对,固不必说;“灵”与“魂”可组成单词“灵魂”,“魄”与“魂”亦可组成单词“魂魄”,因此“灵”对“魄”也是很工整的。

  然而,“生灵”是活人,“死魄”却不是死人。

  如果用死人来对活人,虽不算“合掌”,但距离总没有拉开,仍然缺乏张力,句意不够劲健。

  此联对仗的看点,在“死魄”是初生的月亮。《新唐书》卷二七《历志》曰:“凡月朔(农历每月初一)而未見曰‘死魄’。”此时夜晚因无月光照明,故显得特别黑暗。

  全联的意思是说,天地不仁,视下界生灵如草扎成的狗,不加爱惜(指“四一二”大地震中,有太多的人死去);但中国人是坚强的,万众一心,奋起救灾,哪怕是漆黑的深夜,也有火龙在熊熊燃烧!

  上联是“天胜人”,下联是“人胜天”,终极指向是“人定胜天”。这样的对仗,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又如五绝《澳门回归前访澳,谒妈阁,盖妈祖庙也》:

  红阁存妈祖,黄轩有子孙。

  易干沧海泪,难蚀故乡魂。

  其中“红阁存妈祖,黄轩有子孙”一联,看点在于,分解到单字,“红”对“黄”,“阁”对“轩”(借为建筑物之“轩”),“妈”对“子”,“祖”对“孙”,都很工;但组成单词,则“红阁”即“红色的楼阁”,是一个偏正词组;“黄轩”即“黄帝轩辕氏”(汉张衡《东京赋》:“齐德乎黄轩”),是一个人物专名;“妈祖”也是一个人物专名;而“子孙”不是。两对词语,结构都不同。

  这首诗写在澳门回归之前,此联是说,澳门还存有妈祖庙,证明澳门人并未忘记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上下联看似平列,实为因果。这样的对仗,内涵较丰富,应该说也是成功的。

  又如七绝《偏头关过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日战地》:

  抗日何尝不正面,奔雷昔亦过偏头。

  关前多少英雄血,都入黄河天际流。

  其中“抗日何尝不正面,奔雷昔亦过偏头”一联,看点在于,分解到单字,“日”(借为“日月”的“日”)对“雷”,“正”对“偏”,“面”对“头”,也都很工;但组成单词,则“抗日”是一个动宾结构;“奔雷”(即“迅雷”)是一个偏正结构;“偏头(关)”是一个地理专名;而“正面”不是。两对词语,语法结构与词性都不同。

  此联是说,八路军何尝没有正面抗日?他们以迅雷之势奔袭日军占领下的偏头关便是证明。“正面抗日”是现代语,“偏头”则其语俚俗,本来不易入诗。巧用来构成一联对仗,不但有意义,而且有趣味,应该说也是成功的。

  又如七律《致敬抗疫前线女天使》:

  旁观莫认入空门,三尺青丝削到根。

  秋水传神得瞳孔,春山莫怪失眉痕。

  腰重铠甲蛮成哙,舌遍苦辛茹并吞。

  夜夜和衣卧前哨,无声处有国之魂!

  其中“秋水传神得瞳孔,春山莫怪失眉痕”一联,看点在于,分解到单字,“神”(借为“鬼神”的“神”)对“怪”(借为“妖怪”的“怪”),很工;但组成短语,则“传神”之“神”是名词;而“莫怪”之“怪”是动词,其语法结构与词性都不同。“腰重铠甲蛮成哙,舌遍苦辛茹并吞”一联,“甲”“辛”都可借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故属对甚工;但组成单词,“铠甲”是实有的名物,“苦辛”则否。

  此二联是说,抗疫第一线的女医护人员由于戴着严实的头盔,只露出眼睛,但她们的眼睛充满着对病人的关爱,是最美丽的眼睛!由于穿着臃肿的防护服,她们婀娜多姿的“小蛮腰”,一变而为勇士“樊哙”(汉高祖刘邦麾下的猛将)的五大三粗。她们含辛茹苦,默默地吞下去,一声也不吭!笔者尝试着从形、神两方面去刻画抗疫前线女战士群象,自谓还算得上生新。

  关于对仗,值得探讨的问题还有许多。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只谈“对仗不必拘泥于语法结构与词性,可分解到单字”这一个方面。其他隅见,容异日另外撰文论述。不当之处,尚祈诗词创作界、评论界的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此类对仗,并不是我的发明,古诗词中早有成例,称为“借对”。我只是试图进一步从理论上去予以分析与总结,抉发它的本质,阐发它的美学价值和诗学意义,并且在实践上特别重视,有意识地身体力行而已。

标签:对仗;单字;分解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