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区东屏街道山口村的附近,有一座草木茂盛的小山,山脚边的丛林里,长眠着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溧水籍新四军战士,石碑上刻着“革命烈士华厥财之墓”九个大字。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华厥财为了家仇国恨,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同志一样,参加了新四军,为了民族的解放,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为伟大的抗战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华厥财是溧水东屏山口村人,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华厥财生活异常艰苦,小时候给财主放牛,成年后给人家帮工。他父母早亡,由于贫穷,华厥财到三十来岁,才在哥哥华厥满的扶助下,娶了妻子成了家,不仅度日艰难,还常常遭到日伪军骚扰。
1943年9月的一天,县城里的日伪军窜到山口村抓民夫,去给鬼子修碉堡。村上仅有的几个青壮年闻讯都弃家而逃了,妻子要华厥财赶紧跑到山里躲一躲,等鬼子走了再回来。华厥财刚走到村口,不料和进村抓夫的日伪军正面相遇,日伪军见华厥财个子大,身体结实,要把他抓走。华厥财拔腿就跑,日伪军人多势众,分头包抄围追,结果还是被抓住了,被押到日军头目面前,但是华厥财宁死也不肯跟日伪军走。
鬼子见带不走华厥财,日军头目恼羞成怒,指挥手下劈头盖脸地将华厥财打倒在地,打得他头上身上鲜血直流,像个血人,昏迷不醒奄奄一息。敌人以为他不行了,才骂骂咧咧地扬长而去,到别的地方抓人去了。
华厥财的妻子闻讯赶来,看到倒地不起血流不止的丈夫,气恨难平,大骂狗日的日本鬼子不得好死,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把丈夫抬回家里,养息了很长时日才好。从此,华厥财的心里更加痛恨日本鬼子。
过了不久,这伙日伪军又到山口村来抓民夫,华厥财和村里几个青壮年闻讯后赶紧逃走,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妇女。日伪军进到村子里,挨家挨户搜查,搜到华厥财家,华厥财的妻子因为上次丈夫被他们打伤,不免语言生硬横眉冷对,日军头目抓不到她的男人,又见这个女人敢冒犯自己,气急败坏地指使手下对华妻进行拷打,逼问她的丈夫躲在哪里。日伪军得到指令,蜂拥而上,不由分说对华妻进行拷打。哪知华妻是一个血性刚强的女人,不甘受辱,挣脱出来,冲到灶台,拿起一把菜刀,和日伪军拼命。日军头目见这个女人竟敢反抗,这还了得,敢反抗就是游击队,就是新四军,丧心病狂地掏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华妻应声倒地,气绝身亡。
晚上,华厥财回到家里,见到死去的妻子,抚尸痛哭,听乡亲们讲述了妻子不畏强暴和鬼子作斗争的经过后,他两眼喷火,肺都快气炸了,操起菜刀要去找日本鬼子报仇,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拉住。大伙儿劝解,你只有一个人,势单力薄,日本鬼子手里有枪,你还没有到他们面前,就被鬼子的枪给打死了,不值得白白去送死。要想报仇雪恨,只有去参加游击队,参加新四军,有了枪才好跟鬼子们斗。
华厥财冷静下来后,觉得乡亲们说得对,他一个人一把菜刀怎么斗得过日本鬼子?于是他咬紧牙关,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安葬了妻子,带着新仇旧恨满腔怒火,投奔白马区浮西抗日中队。中队长了解了华厥财悲惨的遭遇后,告诉他,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全国人民都在奋起抗击,新四军在溧水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坚持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中队长欢迎他参加新四军的队伍。从此,华厥财参加了溧水县白马区浮西抗日中队,成了一名新四军战士。
在抗日中队,华厥财知道了全国抗日斗争的形势,知道了周边多个地方抗日武装都在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由于他身材魁梧,力气大,手榴弹投得远,中队长根据他自身的优势,把他分配在投弹组,他平时除了出操训练之外,还和其他战士一样加入了学习文化的行列。
一天,中队通过内线得知,盘踞在天王寺据点的一个小队鬼子,明天又要到浮山脚下的杨段庄一带“清乡”。队长觉得这是打击鬼子的一个好机会,鬼子离开了据点巢穴,失去了优势,在鬼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运用速战速决的游击战术,出其不意地给鬼子迎头一击。队长进行了战前动员,安排了各组的行动,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决心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为老百姓出一口恶气。
第二天,趁着天还没有亮,队长带领四十多名队员,悄悄埋伏在鬼子去杨段庄路边山上的树林里,等待鬼子的到来。上午九时许,鬼子果然向杨段庄开来,以前“清乡”,抓民夫,强征苛捐杂税等,日军自恃强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认为没有谁敢招惹他们,根本不把游击队、新四军放在眼里,所以趾高气扬,扛着膏药旗,目中无人地向前开路。
等敌人进入到伏击圈,队长一声令下:“打!”顿时长枪、短枪一齐开火,敌人冷不防遭到突然袭击,一下子慌了手脚乱了套。华厥财想到自己遭受这些日本鬼子和伪军的毒打,想到妻子被他们杀害,不共戴天之仇涌上心头,正是报仇雪恨的好时候。他一步跃出阵地,直奔山下,把身上背的手榴弹一个个向敌群投去。其他十几名投弹手也跟着冲下山去,一股脑儿地把手榴弹扔向敌人。
“轰”“轰”“轰”!手榴弹炸得鬼子晕头转向,鬼哭狼嚎,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不知山上有多少新四军,以为遇到了新四军主力,没死的赶紧撤退,狼狈逃窜。
这次战斗,鬼子被打死打伤十多人,鬼子小队长也被手榴弹炸伤,浮西抗日中队缴获了十多支枪和一些弹药,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受到苏南第一军分区的嘉奖。华厥财和他的投弹组这次出色的投弹,在这次胜利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浮西抗日中队给予了高度的表扬,战斗的磨炼使华厥财成了一名出色的革命战士。
1945年1月,白马区浮西抗日中队选派华厥财和另一名战士,协助地方干部胡安全乡长,到浮山脚下的杨段庄一带,为新四军筹集军粮和军鞋,工作组把办公地点安排在抗日积极分子杨礼宽家。有一天,工作到半夜,华厥财他们刚刚睡下,忽听村口狗叫急促。原来,句容天王寺据点的日伪军得到奸细的告密,说杨段庄有新四军活动,出动了一个中队的鬼子和伪军,趁着夜色,包围了这个村庄。
杨礼宽夫妻见情况危急,要他们到屋后小阁楼上躲一躲。华厥财说:“看来敌人是有备而来,如果抓不到我们,鬼子肯定不会放过乡亲们,乡亲们就要遭殃。”
情况非常紧急,容不得他们作充分的讨论,华厥财对胡乡长、杨礼宽他们说:“我是新四军,敌人抓的是我,我去把敌人引开,趁他们只对我注意的时候,你们赶紧转移。”
胡乡长他们不同意,说这样太危险,华厥财坚决地说:“与其全部被鬼子抓去,作无谓的牺牲,不如走出一个好一个。鬼子在乡亲们的家中搜出了新四军,我们活不成,乡亲们还要被定个私通新四军的罪名,受到牵连。我带着一颗防身的手榴弹,会见机行事。你们快走,不然一个都走不成了,为了乡亲们不遭难,我去引开敌人!”说完拉开门,大踏步走了出去。
此时天已开始见亮,华厥财隐约能看见村口聚集了很多的鬼子和伪军,他快步走向敌人,决定用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敌人看到他,以为是村里的老百姓,端着枪问他:“站住,什么的干活?”华厥财大声回道:“新四军!”说完从棉衣里掏出手榴弹,拉开引线,扔到敌群里。敌人看到手榴弹,被吓得赶紧趴下,可是老半天不见手榴弹爆炸,原来是一颗哑弹,敌人回过神来,爬起来把华厥财抓住。
鬼子抓住了华厥财,指挥官怕他身上还藏有武器,命令搜身,在华厥财的身上搜到一张《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词单,认定华厥财是新四军。他们把全村的人都赶到村口来,集中在一起。鬼子头目要华厥财指认人群里还有哪些人是新四军,华厥财说:“就我一个是新四军!”
鬼子头目见华厥财不肯就范,张牙舞爪地暴跳起来,挥着东洋刀哇呀呀大叫“死啦死啦的”,指挥手下用刑。立马上来五六个敌人,不由分说把华厥财打倒在地,用抢托砸,用皮鞋踢,痛得华厥财在地上滚来滚去。鬼子指挥官见硬的不行,又来软的,引诱他说,只要说出谁是新四军,新四军的驻地在哪里,马上放了他,并赏给他金钱。
华厥财满腔仇恨,怒火中烧,咬着牙说:“只恨手榴弹带的少,没有把你们这些小鬼子全部炸死!”鬼子听到这话,更加凶狠起来,指挥官嚎叫:“八格牙路,死啦死啦的,狠狠地打!”
敌人对华厥财又是一顿毒打,他的嘴里,鼻子里,脸颊上被打得鲜血淋漓。敌人还不罢休,抓胳膊的抓胳膊,抓脚的抓脚,抓头发的抓头发,一齐把华厥财高高抬起,又狠狠地摔下,像打夯一样,一下,两下,三下……直到被折磨得昏迷过去。敌人用冷水把他浇醒,然而华厥财始终牙关紧咬,坚决不屈服。
日军指挥官见华厥财还是不肯招供,更加凶恶,对着华厥财大喊大叫:“你说不说,不说撬嘴的干活!”毫无人性的敌人用竹片撬开华厥财的嘴巴,牙齿被撬掉了好几颗,又往他的嘴里灌粪水。无论敌人怎样毒打,怎样用刑,华厥财始终英勇不屈。
乡亲们在刺骨的寒风里站着,又冷又饿,眼睁睁地看着华厥财被日本鬼子折磨得死去活来,手无寸铁的他们只能对亲人痛在心里,对敌人恨在心头,敢怒而不敢言。惨无人道的敌人见华厥财如此坚强不屈,又架起柴堆,浇上汽油,把华厥财架在火里烧烤。顿时,华厥财的头发眉毛被烧光了,衣服被烧掉了,皮肤被烧得起泡,一块块脱皮,奄奄一息,昏死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华厥财才微微有了一点知觉,鬼子头目还不放过他,声嘶力竭地发出最后的咆哮:“到底说不说?”
华厥财用尽全身的力气,对敌人一字一顿地说:“小鬼子,你们猖狂不了几天了,中国人民不会放过你们的,新四军会为我报仇的!”说完后,闭起眼睛,不再言语。
敌人酷刑用尽毒招用绝,都没有在华厥财的嘴里得到一点有用的东西,鬼子头目疯了,连声高叫:“刺刀,刺刀,刺刀的干活!”四个日本鬼子上前,对着躺在地上的华厥财的双臂和大腿上,各刺了一刀,巨大的疼痛中,华厥财又昏死了过去。
鬼子看华厥财不行了,把他拖到村口的池塘边,“啪啪”两枪,罪恶的子弹穿过了华厥财的胸膛。华厥财为了掩护自己的同志,为了杨段庄的乡亲们不受连累,为了民族的解放,在敌人面前挺身而出,受尽酷刑,壮烈牺牲,这年他37岁。
鬼子终于撤走了,乡亲们围着已经看不出人形的华厥财的遗体痛哭不已。有村民到山口村报信,山口村派人来到杨段庄,把华厥财的遗体运回了村子,安葬在村东面的山脚下。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每年的清明节期间,当地政府都要派人前去扫墓,学校组织师生前去凭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们懂得珍惜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努力学习,长大报效国家。
选自《溧水红色故事》 南京市溧水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南京市溧水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