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活”,到底“活”在何处?
2020-05-15 21:22:00  作者:钱锦国  
1
听新闻

《论语》一书,历来注家无数,译本浩繁。然《论语》自身之特质,并非是仅留给后人不断解译注疏的,如果我们对待《论语》仅停留于训诂、解译、记诵层面,那《论语》将被沦为一个僵死之物。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其诗句《观书有感》中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当时是观何书发此感慨不得而知,但此言却触发了鄙人对《论语》之特质的感悟,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活”。在鄙人看来,《论语》之全副精神,就体现在这个“活”字上,没有这个“活”,就没有《论语》本身;离开这个活,《论语》就活不到现在;凭依这个“活”,《论语》才能永远活下去。

因此,以鄙人之见,体悟《论语》之“活”,践履《论语》之“活”,传承《论语》之“活”,当是吾辈学习《论语》的根本大法。那么《论语》之“活”,到底“活”在何处?且看下文。

一、本自生活,充满活力

从《论语》的思想特质看,《论语》之“活”体现在“本自生活,充满活力”。《论语》不是一部脱离生活,高度抽象,充满逻辑,体系完整的哲学论著,而是孔子在其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践履君子之道、成就德化人生的心得体会,是活泼泼的生活指南,是活生生的人生感悟,是活力满满的生命智慧。

(一)活泼泼的生活指南。

1、孔子一生命运坎坷,历尽艰难,深察生活之不易,人生之困苦,可也正因此探索出了一套虽苦犹乐、笑对人生的活法,整部《论语》,将这种快乐活法彰显无遗。在《论语》的开篇,即开宗明义地讲出“悦”、“乐”、“不愠”三句,此乃“孔门三乐”。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注解此三句时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即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对此评论,鄙人深以为然。《论语》中所反映的孔子的生活态度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在孔子的生活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贫穷还是富贵,始终呈现的是一个充满快乐与温情,坚韧与泰然的超越性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篇)”,鄙人称此为“孔门三忘”,即“忘食”、“忘忧”、“忘老”,如果用佛家的眼光看,此乃孔子的生活禅,是一个标准的、地道的儒者完满地向世人展示了如何不离日用,入世修行的生活智慧。《论语》述而篇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在日常生活中那种舒泰、旷达、超脱并充满情趣的状态,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反映了孔子退朝闲居在家时的一种舒坦和乐的状态;“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反映了孔子酷爱音乐,天天歌唱的快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反映了孔子爱好打猎但又保护自然的情趣。在第十乡党篇中,则完整地记录了孔子在与人交流、上朝议政、招待宾客、出入公门、参加典礼,着衣饮食,斋戒祭祀等方面的修行状态,让人真切感受到一位儒者在其行住坐卧、举止言默中所透露出来的洒脱而不失法度,自在而不失诫惕,庄严而不失优雅的君子风范。因此,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如是评价:“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篇)。”

3、孔子认为,一个人快乐与否,关键是要经受得住生活中富贵穷通的考验,但他同时又深有体味地感叹:“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篇)。”所以,在《论语》学而篇中,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的回答是:“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的意思是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虽也算可以,但还不如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孔子对子贡要“更上一层楼”的勉励。对于常人而言,做到“富而无骄”比较容易,要做到“贫而无怨”就比较难了,而要做到贫而能乐,富而好礼则更难。孔子在其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发现,要想做到不论富贵穷通皆能乐,唯有修“仁”,并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篇)。”同时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孔子是说:“践履仁道,是片刻不能停的,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都不能违背,哪怕是在仓惶急迫、颠沛流离之时都必须坚守。”能做到此,便是孔子所言之“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了。

当然,在这方面工夫做得最深的当属弟子颜回了,孔子因此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三月不违仁”即是长久地保持仁境而不丢失,这犹如佛家“不稍间断夹杂”的大精进禅定功夫,基于此,颜回便能做到虽“箪食瓢饮,身处陋巷”,也照样“不改其乐”。孔子因之连连赞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

孔子如此称赞颜回,实在可谓是惺惺相惜,因为他自己亦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师徒二人,彼此互证,皆因凭依于仁而悟透世事,超凡脱俗,获得心灵之大解放,大自由,故北宋周敦颐常令其弟子们“寻孔颜乐处”。

由上可知,《论语》所反映的不是一堆固化的文字,不是一套晦涩的理论,不是一框僵死的教条,而是孔子与其弟子们在生活中躬行君子,亲证实修而来的活泼泼的生活智慧。

标签:论语;孔子;生活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