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江苏“时代楷模”感人故事 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海安首演
2020-12-08 10:03: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交汇点讯“哎——西边有座山,东边有片海。山海本一家,客从远方来。”12月5日晚,海安大剧院座无虚席,伴随着彝族女孩的清脆吟唱,首演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拉开帷幕,将观众带到32年前、4000公里外的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

  1988年,一纸“木材换人才”协议,开启了海安与宁蒗的“山海之约”,首批35名海安老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宁蒗这个云南教育最贫瘠的山谷里。32年间,先后10批、281人次海安老师走进大山深处,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中专、大学生1万多名,使曾经的“教育洼地”崛起为全国民族教育“高原”。今年9月,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会,授予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以彝族人视为生命之花的索玛花(杜鹃花)为重要艺术元素,以即将退休的海安支教老师景大民在宁蒗的最后一课为引子,讲述了景大民为了给妻子郭玉英挣得公办教师的待遇而远赴宁蒗接手“问题班”,从不被接纳到逐步走进孩子纯洁而受伤的心灵,逐步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群天使,并使“问题班”受到关注和尊重的感人故事。而他的妻子郭玉英对丈夫的坚守也从不理解转变为坚定支持,最终为了营救滑下山坡的彝族学生而永远地留在了宁蒗,将全剧推向高潮,生动展示了海安支教教师群体“拿我一滴心头血,换来索玛花热烈绽放”的高贵情怀。

  熟悉的故事,亲切的乡音,动人的表达,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深深吸引、打动了观众,剧场不时响起如潮的掌声。“我也是一名老师,我特别能理解海安支教老师对宁蒗孩子的那种感情。”来自海安实验中学的余清秋说,“32年山海之约,海安老师为宁蒗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立起了民族团结、东西部协作的一座巍峨丰碑,这种宝贵的精神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索玛花盛开的地方》成功首演,为致力打造“话剧之乡”的南通注入了新活力。12月6日,由中国话剧协会、省文联、南通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话剧与城市发展论坛”在海安举办。

  “南通话剧与中国话剧的发展一脉相承,是中国话剧的重要组成。”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陆卫东介绍,百余年前,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的张謇先生,在给南通留下了“中国近代第一城”辉煌的同时,也拉开了南通话剧发展历史新篇章的帷幕。1919年,张謇先生兴办中国第一个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邀请中国话剧开拓者欧阳予倩先生主持办学事宜;1933年,还是中学生的赵丹、顾而已等人组织“小小剧社”,在校园上演“文明戏”,引导大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陆卫东说,近年南通多措并举打造“话剧之乡”,培养和引进了一批讲政治、懂业务、肯钻研的文艺人才,推出话剧《张謇》、《锦江传奇•董竹君》、舞剧《冰语》等文艺精品,使南通的文化事业特别是话剧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南通大剧院也将于明年投入使用,将成为南通以文化繁荣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灵活机动的引才机制,让南通话剧事业发展实现借力发展。话剧《索玛花盛开的地方》邀请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博士、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卢昂担任导演。卢昂介绍,《索玛花盛开的地方》的舞美、设计、多媒体团队都是来自上海,在艺术表现上颇多创新。

  “话剧事业发展,我认为要以剧目树形象、以人才举旗帜、以效益为目标。”国务院参事、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说,近年南通话剧佳作频出,话剧《张謇》相继获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创造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三连冠”奇迹,让全国话剧界为之一振。“南通的话剧事业,已成为全国地级城市一面旗帜。我代表全中国话剧人,向南通致以崇高敬意!”

  交汇点记者徐超

标签:海安;话剧;南通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