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紫金山,袅袅玄武湖,金陵美好河山。山脚下,湖旁边,南京城墙蜿蜒耸立,经百年沧桑,护一城风雨。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西安城墙时作出重要指示:“城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已经650岁的南京城墙,不仅是南京人引以为豪的“传家宝”,也是南京城市的形象标识和文化地标,更是南京实现“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基石。
南京人最爱的城墙
“每年春节城门的大红春联挂上,就仿佛更加提醒着我们要共同守护南京城墙这个650多年的文化名片。”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这样的情感,流淌在许多生活在南京这座城市的人心中。今年5月起,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与扬子晚报发起了“爱上城墙的一万个理由”征集活动。网友“发晓芽”说:“城墙是家”,网友“应子伟”说:“南京城墙是我们的文化图腾”。
城墙是南京最靓丽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城墙是南京独一无二的禀赋优势。同时,城墙也是南京人的精神家园,几乎每个南京人都能说上一两段自己与城墙的不解之缘。
游人走进城墙“驿站”,可以休憩品茗阅读,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触摸城墙历史,也可以精心挑选城墙主题文创产品,把“城墙”带回家。2014年全面开放后的南京城墙,积极整合沿线旅游资源,提升文化休闲服务功能,丰富公众参观游览体验,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力度,南京城墙景区客流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2019年,参观人数达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
魅力四射的城墙
城墙,是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框架和骨骼。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建的明城墙,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及其护城河,始建于1366年,耗时28年建成,总长35公里多,现存25公里多,是目前世界上体量最大、保存状态最好的城墙。南京老城区,依托25公里城墙而建;外郭城周长约60公里,围合面积230平方公里,现在基本都是主城区。
南京城墙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大”,更在于设计思想独特、建筑工艺精湛、规模宏伟雄壮。明城墙巧妙地将历代城垣的工艺为我所用,不遵循古都城取方形或矩形之旧制,而是顺应南京地形地貌,成为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系统工程及城垣建筑技术之集大成者。正因为其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早在1957年,中华门就被定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南京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2年,南京城墙两次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近年来,南京加大了城墙保护利用和环城墙环境整治力度。系统整治了护城河,实施河道清淤、控源截污,连通主城水系。引流补水,提升水体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整体提升护城河段河道水质,打造城市“清水走廊”。同时,提升城墙周边绿化,按照《南京城墙墙体两侧绿地植物应用导则》的要求,对城墙两侧郁蔽的植物进行处理,重点疏剪、移植城墙外侧乔木,打通景观视廊。优化沿城墙地段樱花、桃花等观赏植物种植,提升城墙周边景观品质。增加了城墙外侧绿道23公里,内侧14.6公里。以明城墙为中心,形成了环城慢行系统、生态绿化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湖河水景系统,体现了南京山水城林的特色。
“活”起来的城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文物,既要保护好,也要用起来,才有活力,彰显其价值。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利用,所有难点、痛点和堵点在此指导思想下,都迎刃而解。
2017年8月,刚履新不到一个月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对城墙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调研。同年12月,他再次来到城墙调研活化利用和文旅融合工作。张敬华指出,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以申遗工作为契机,深入推进南京城墙的旅游开放、资源活化和文化传承,切实把城墙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将城墙打造成为南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和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张敬华强调,南京城墙是南京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人文景观,保护、利用好城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从2016年到2020年,有关部门联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连续五年举办“城门挂春联”活动,将南京城墙这一文化遗产,与历来被广大群众喜爱的诗词文化、楹联文化、书法文化巧妙融合,不仅向海内外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提升了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城墙跑、城墙灯会、城墙征文大赛、VLOG大赛,活动一个接一个,城墙与城市及市民融合得更紧了。在刚刚过去的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作为2019南京城墙国际摄影大赛的收官之作,摄影大赛的110幅(组)优秀作品以户外展览的形式被搬上城墙,全世界的网民透过云端就能观看展览。与此同时,一份特殊的“南京礼物”——《城墙之美,世界看见——南京城墙摄影作品集》也同步发行。
每一项活动、每一部专题片、每一张照片里,都镌刻了南京城墙绚丽的身影。
高科技保护的城墙
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保护体系,让南京城墙安全健康,继续守望城市的发展、变迁。
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于2016年11月立项,总投资3000万元。平台满足实时监测与应急预警,趋势分析为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数据支撑,数据评估为遗产利用研究提供分析基础。经过三年多的前期准备,项目于2020年2月17日正式开始,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届时可达到世界遗产监测要求,助力申遗。
“平台建成后,对于城墙本体的监测数据可实时传输到后台,如发现有异常的位置移动、缝隙变化等,会在第一时间报警。相较于往常全靠人力巡查,将更加精准、迅速。”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650多岁的明城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需要用科技手段来解码。
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已实施了三年,对神策门段、太平门段、中山门段等约6公里城墙本体清晰铭文城砖信息进行采集,完成了41472块清晰铭文城砖的照片拍摄与坐标定位。从城墙本体上采集到的砖文数据,将按照统一标准录入南京城墙城砖铭文数据库,形成永久保存的电子档案资料。
同时进行的还有南京明故宫大遗址文物数据信息采集与展示工程,项目通过三维建模和文物复原技术,对午门、三大殿等重要遗址点进行数字化复原,最大限度还原明故宫皇城内宫殿、水系、道路的整体布局与形制,利用虚拟数字化手段,回溯文物所处的原始环境,再现明故宫大遗址的前世辉煌。
走进国际视野的城墙
6月13日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江苏大地留下了令人惊叹的非凡遗产,而南京明城墙,无疑是其中最为厚重、闪耀的一项。
申遗,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而在申遗的道路上,南京城墙已不断跑赢了一个个“小目标”。工作极其艰巨,但前景令人期待。
作为中国明清城墙(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配套项目,2018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总投资2.8亿元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正式开工。
建设一座高标准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是几代城墙保护工作者的夙愿,也是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的热切期待。根据何镜堂院士的设计理念,南京城墙博物馆追求的视觉效果是“呈墙”,博物馆最大的“藏品”就是长达25公里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体现城墙历史文化的艺术品,并且跟城墙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从而提升整体的文化价值。
南京城墙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向社会各界征集文物藏品,部分已征集到的文物存世无多,十分珍贵: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砖窑、明万历年间的佛朗机铜铳、大报恩寺遗失的“飞来剪”……明年此时,大家就可以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看珍贵文物,读城墙千百载岁月。
建馆的同时,对外宣传推广也十分重要。2018年8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启动“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国际传播推广”项目。中英文《中国城墙故事》自2019年5月起,通过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的中、英文卫星频道,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南京市民的热切支持,让申遗工作都驶上了快车道。今年1月,南京城墙城砖保存与展示的公益空间——“砖集馆”,在明城墙脚下的悦动·新门西开馆。“砖集”取“城砖文化集合传承”之意,是对三年来回收的城砖进行集中保护展示的公益空间。2016年底,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携手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共同推出了“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向社会广泛征集散落的明城砖线索。根据广大市民提供的数百条线索,目前共回收了20多万块明城砖。每一块城砖,都记录了南京市民保护城墙的参与之举、关爱之心。
公众的积极参与,让每个守城人、护城人倍受鼓舞。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南京城墙这座矗立了650多年的城市文化地标,一定会为南京美丽古都的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通讯员 胡静 记者 仲敏 黄静 宗玉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