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办事既细心又耐心!”“业务没得说!”“有困难就找他。”“他呀,是咱的‘板凳民警’”……在张家港市大新镇新南社区,提起当地大新派出所社区民警吴强,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也没有其他窍门,就是和群众坐在一张板凳上,把自己当群众,把群众当亲人。”从警11年来,小小的板凳,是吴强开展社区工作的“不二法宝”,也是架起他和群众之间的一座连心桥。
板凳敲开了群众的心门
吴强所管辖的新南社区是大新镇最大的拆迁小区,住着来自8个拆迁村的12000余名居民。
2013年小区新安置时,来自不同村的村民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原本“同村同舍”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加之部分群众对于警察上门“没好事”的认知偏差,给吴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进不了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是常有的事。
刚开始,面对聊着东家长西家短的大妈和讨论国际形势的大爷,吴强坐在他们中间总觉得有些“社恐”,不知道和他们聊些什么,讲的防范宣传知识人家也不喜欢听。
于是,他改变了工作方法,和群众聊天时也不急着抢话头,在大妈们“中场休息”时,他才会拿出宣传资料,用身边人身边事改编的故事,向群众宣传。
渐渐的,吴强“板凳”警察的名号在小区慢慢传开。如今,社区的居民见到他,都会主动打招呼,真正把他当作了“自家人”。
板凳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只要我们跟当事人一起坐到一张板凳上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说起调解纠纷,这些年吴强悟出了自己的调解“门道”。
就在前不久,社区居民丁某与楼上住户王某因空调外机漏水发生争执,还动起了拳脚。
“双方都在气头上,讲道理谁都听不进去。”吴强赶到现场后,并没有立即开展调解,反而是搬来了一张长条凳,让双方先坐下歇一歇。
看着气鼓鼓的双方,吴强先是问起了住在楼上的王某使用的空调品牌,又是和住在楼下的丁某侃起了房屋外墙的防水问题……在经过一番看似与调解无关的聊天后,王某和丁某之间的隔阂感已经淡了不少。
“好了,你们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也是坐在一条板凳上的兄弟,就不要再激化矛盾了。”在吴强的节奏里,这起纠纷很快调解结束。
“社区矛盾虽然是小矛盾,但调解不当,就有可能引发大纠纷。”吴强深有感触,“当群众同坐一张条凳时,也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了。”
小板凳搭起了临时办公桌
一张小小的板凳,不仅承担着“宣传”和“调解”的功能,当街坊邻居遇到困难时,它还会化身“临时办公桌”,为群众纾难解困。
“群众有多少种需求,我的板凳就会有多少种形态。”吴强笑着说。
今年5月份,暂住大新镇的新市民刘某焦急地找到吴强,说自己的女儿小雨在高考报名前,突然发现身份证无法正常使用。
吴强立即联系了刘某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了解到小雨的身份证因为“登记信息有误”被当地注销。眼看高考临近,孩子却成了“黑户”,可急坏了刘某。
为了让小雨准时参加高考,“一张板凳、一部手机、一本笔记本”便成了吴强的临时办公桌。了解信息、制作材料、走访核实等一系列工作,都在小小的板凳上进行。由于时间紧急,他走到哪里,办公场所便设在了哪里。
两周后,当从吴强手中领到了崭新的户口簿和临时居民身份证时,刘某一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面对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吴强总是回以和善微笑。11年来,小小的板凳,见证了吴强的成长,也见证了这名“板凳”警察在办理一件件关乎群众的“小事”中,所展现出的为民情怀。
(路文惠 胡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