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今年来,宿迁宿豫区坚持“明法、善治、崇德、共享”的议事理念,坚持依法议事、开门议事、有事好商量等形式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形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小院说事”构建幸福生活圈
“如果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你还有其他损失的,对方应当赔偿损失,您可以和对方先沟通,如果不行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双河里社区党委副书记唐力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解释。
宿豫区曹集乡“小院说事”工作室设立在党群服务中心,每周三“小院说事日”由村(社区)两委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处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建立健全“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为一体的村民自治体系基础上,曹集乡更是积极推动村民治理“积分制”和村干部考核“定星级”双向考核,以全面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服务效能、建立高效便捷的管理模式为重点,稳步实现党建引领更坚强、民生服务更高效、村民自治更规范、基层治理更有力的发展目标。截至目前,以双河里社区、伍员里村为试点的村(社区)累计收到群众发展建议30余条,处理群众各类矛盾近90件。
“三治”融合划出最大半径
宿豫区“三治”融合管理始终把自治摆在首要位置,由群众自主推荐产生村(社区)三治办,并以村(社区)为实施基本单位,以农户为积分单元,科学制定正负面清单,有效调动全体居民充分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参与”的民主自治。目前,“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已经在全区全面推开。
同时,为了让法治文化“软实力”成为基层依法治理的“硬支撑”,宿豫区依托现有法治公园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阵地作为开展“援法议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积极推进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围绕“旅游1号线”,先后建成了京东法治广场、曹集法治主题公园等基层法治文化阵地。
关庙镇将乡村振兴“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这一村居治理创新项目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引导村民将村居自治活动和各项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实现“援法议事”活动落地生根。全镇六个社区均依托积分制管理办公室建成社区“援法议事室”,打造高标准“援法议事”的阵地,构建开放共享的“一室一中心”援法议事和民主监督平台。
“同心议事”牢牢守护圆心
“失地保险和企业保险是否冲突?”“超过60岁还能不能买失地保险?”6月4日,来自村里的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围聚在陆集镇利民社区会议室,就宿连航道征地动员工作进行讨论。
为了确保宿连航道工程在利民社区境内顺利推进,切实保障村内征地农户的切身利益,利民社区把宿连航道征地换失地保险工作提上了本次“同心议事会”议程。通过活动开展,积极探索“援法议事”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法律社会规范融合机制、村(社区)协商会议机制以及“信用银行”、积分激励等善治回馈机制,不断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定期召开“庭院议事会”“同心议事会”,闲散的村民议事模式变得有章可循,村民自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同心议事会”由村里部分老党员自发组织成立。每个月月初、月中和月末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召开“同心议事会”,充分发挥议事会成员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社区上下持续营造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谐氛围。
(朱维敏 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