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散之“真理担当”重塑艺术批评的真诚
——从林散之一则题跋说起
□ 程伟
艺术批评的灵魂,在于以理性为尺、以真理为灯——它既要为创作者照见不足,也要为欣赏者拨开迷雾。可当下的艺术批评,却在商业逻辑与人情网络中逐渐失魂:“抬轿子”的谀词取代了客观研判,“唱赞歌”的话术淹没了理性声音,本该直面真理的批评,沦为利益交换的装饰品。当批评失去“敢说真话”的勇气,当“为尊者讳”成为潜规则,我们更需回望六十余年前,林散之在范培开对联题跋中写下的那段文字——那不仅是对一位书家的评价,更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理念在艺术批评中的实践。
批评的本质失守:
当“人情”与“利益”压倒“真理”
元人钱鼒定义“批评”为“分析比较、评判优劣”的理性活动,而当代批评的异化,恰恰是对“真理优先”原则的背叛。某商业展览中,批评家将无逻辑的材料拼贴吹捧为“后现代存在主义突围”,对形式断裂视而不见;某艺术奖项评选中,评委因“同门情谊”将奖项授予技法粗糙的作品,美其名曰“扶持传统”;更有甚者,对明星艺人的“江湖书法”大肆夸赞,混淆雅俗边界……这些现象的根源,不在于批评能力的缺失,而在于批评家放弃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底色——他们将“人情往来”置于“艺术真理”之上,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批评良知”之先,最终让批评沦为没有灵魂的装饰。
艺术批评本应是“双向镜”:对创作者,它如梵高时代的批评家般,为被遮蔽的创新铺路;对公众,它如解析《战争与和平》的文学批评般,搭建理解深度的桥梁。可当“真理”让位于“人情”,批评便成了“哈哈镜”——创作者看不到真实不足,公众的审美判断力在虚假评价中逐渐钝化,艺术生态也随之失去自我净化的能力。
林散之的批评实践:
“爱师”与“爱真理”的辩证统一
1961年,林散之在恩师范培开对联题跋中写道:“(范培开)用笔泼辣,为近人所宗仰,惜晚年所宗稍退,归山中购地数亩,种树读书其中,不能尽其所学。”这段数十字的题跋,堪称“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艺术批评范本,它以三重担当,构建了林散之批评精神的内核。
“敬师”为基,批评建立在师承谱系的敬畏之上。林散之从未否认范培开的师者地位——他特意详述恩师“年少家贫而嗜书如命”的经历,点明范培开“以碑融帖”的探索对自己“枯墨破笔”风格的启发,更肯定其“用笔泼辣”的艺术成就。这种对师承的清晰认知,让批评脱离了主观臆断:林散之的“直言”,不是对恩师的否定,而是建立在“知师、敬师”基础上的理性判断。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时,从未否定柏拉图的思想滋养——“爱师”是前提,唯有深知师者的价值,“爱真理”的批判才更具分量。
“真理”为魂,甘冒“不敬”风险的批判自觉。“晚年所宗稍退”六字,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师徒同辉”的文化语境中,需要非凡的勇气。彼时书坛推崇“为师长讳”的潜规则,林散之却直言恩师归隐后艺术探索的停滞,甚至用“不能尽其所学”表达遗憾。这份勇气,源于他对艺术真理的坚守:他深知,真正的师承不是对师者风格的复制,而是对艺术探索精神的延续——若因“尊师”而回避不足,不仅是对恩师艺术生命的辜负,而且是对后世学书者的误导。这种“爱真理”超越“畏人情”的自觉,正是当代批评最匮乏的品质。
“建设性”为要,批评是守护真理的善意之举。林散之的批评从未陷入“全盘否定”的极端——他先赞范培开“用笔泼辣”的成就,再点“晚年稍退”的不足,最后以“不能尽其所学”的遗憾收尾,形成“肯定—指出—警示”的建设性逻辑。这种批评,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高明,而是为了守护艺术真理:既让后人看到范培开的探索价值,也让他们明白“艺术生命在于持续突破”的规律。正如“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本质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爱师”让批评有温度,“爱真理”让批评有力度,二者结合,才是批评的理想形态。
当代批评的重构:
以林散之精神彰显“真理优先”
当下艺术批评的困境,本质上是林散之式“真理担当”的缺失:当批评家为矿山老板的“钢筋堆砌”撰写“工业文明诗意”的评论时,缺失的是林散之面对利益的清醒;当教授因“师门关系”对学生作品给出虚高评价时,匮乏的是林散之超越人情的理性;当批评沦为“圈子话术”时,丢失的是林散之“爱师更爱真理”的勇气。这种缺失,让批评陷入“三重异化”:商业逻辑取代真理标准,人情关系碾压艺术判断,表面解读遮蔽本质分析。
重塑批评精神,需以林散之实践为范本,从“理念”到“制度”双向发力。
对批评家个体,要确立“爱师不盲从,尊传统更守真理”的素养坐标。像林散之梳理范培开学书轨迹那样,以艺术史为根基建立评价体系,避免主观臆断;像他直言“晚年稍退”那样,以真理为标尺穿透表象,不回避不足、不迎合利益;像他“敬师又守真”那样,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保持独立,让批评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对行业生态,要构建守护“真理批评”的制度保障。建立批评家信用档案,对背离真理的“吹捧式批评”实施惩戒;创设“林散之式真理批评奖”,表彰敢于“爱师更爱真理”的实践;在艺术教育中开设“批评伦理课”,以林散之题跋为教材,让“不盲从权威、不辜负真理”成为新一代批评者的信念。
林散之题跋上的墨迹已逾六十载,但其承载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仍在叩击当代艺术界的良知。艺术批评不需要附和的回声,而需要敢于守护真理的呐喊——这种呐喊,如林散之般,在敬师中不盲从,在尊理中不妥协;这种呐喊,能拨开商业与人情的迷雾,让批评重拾真诚与担当。当更多批评者以“爱师更爱真理”为信念,艺术批评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创作与欣赏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