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聚金陵”,南京双节文旅大餐吸引30万游客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南京以一场名为“戏聚金陵”的文旅融合大戏赢得满堂彩。南京文投集团统筹旗下优质资源,将传统戏曲、现代戏剧、音乐歌舞、魔术杂技等多元演艺形式,巧妙植入古戏台、博物馆、滨江草坪、历史街区等多样空间,形成“处处有戏、时时精彩”的文化景观。据统计,系列活动共吸引超过30万人次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假期生活,而且以生动实践展现了南京作为“文学之都”与“活力之城”的独特魅力。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假期里,位于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南京越剧博物馆焕新升级,一开放就成为游客追捧的热门打卡地,开馆接待量突破万人次。展厅内,欣赏着竺水招、筱水招等越剧大师使用过的戏服、道具,聆听着越剧经典唱段,游客瞬间沉浸于越剧艺术的唯美世界。小剧场内,南京市越剧团精心准备的折子戏专场连续8天、每天5场轮番上演,《柳毅传书》《梁祝》《红楼梦》等经典片段经过重新编排,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一位资深戏迷连看两场仍意犹未尽:“我车票都没抢到,就先买了越剧演出票,最后坐飞机来了南京。”
与此同时,在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另一场戏曲创新实践也在上演。当夜幕降临,专业戏班“南家班”在百年古宅的青砖回廊间开演,实景庭院秒变沉浸式剧场。这里不仅有南京市京剧团演出的《牡丹亭》《贵妃醉酒》等经典名段,连演8天,每天5出戏不重样,还设计了丰富的互动环节。观众可以体验武生手把手教花枪,跟着青衣学习水袖技巧,甚至可以通过“唱念做打”闯关游戏获得证书,和专业演员同台表演。令人惊喜的是,传统戏曲在青少年中悄然“圈粉”。一位6岁的小学员认真说道:“我已经学了一期京剧,梦想是把京剧唱给全世界听。”
江宁织造博物馆则凭借《红楼梦》IP的深度开发,成为假日文化体验的又一亮点。《大梦·红楼》国庆期间日接待量创下新高,从早10点半至夜场,大观园内始终人流如织。中秋特辑中,说书人讲述古时中秋习俗,游客不仅可以亲历“贾府拜月”的庄重仪式,还能加入海棠诗社的“飞花令”对决,现场掌声不断。经典文学IP在当代舞台激发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10月2日,幕燕滨江上元门音乐草坪迎来一场青春风暴。3.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迷齐聚长江之畔,以音乐点燃金陵秋夜。线上话题传播量突破4亿,三轮开票场场“秒罄”。舞台大屏与江涛相映,构成震撼的滨江夜景。晚上8点,经典旋律引发万人大合唱,江水与歌声交织,不少外地乐迷感动落泪。压轴环节,全场观众自发形成“人浪”,手机闪光灯汇成一片起伏的“星河”,将气氛推向高潮。一位从北京专程赶来的乐迷分享道:“本来只为音乐节而来,但逛了老门东之后,彻底被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征服。”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也在假期中迎来诗意与潮流的交融。白天,咖啡香与书香弥漫市集;入夜,百年建筑披上光影外衣,音符跃动、掌声不断,构成独具魅力的城市夜文化场景。
太阳宫剧场的魔术儿童剧《我是哪吒》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选择。该剧由南京市杂技团等专业院团打造,以传统故事为基底,创新诠释“哪吒精神”,全剧融入90组杂技动作与40个魔术表演,涵盖柔术、力技、杂耍等多种形式。70分钟演出,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个魔术登场,“飞扇术”“大变活人”“悬浮术”等看得孩子们目不转睛。互动环节中,小朋友们踊跃举手,助哪吒解锁结局,惊叹与欢笑不绝于耳。6岁的乐乐在演员谢幕时仍紧握着贴纸礼物,兴奋地说:“魔术比动画片更神奇!”
从古戏台的喝彩到音乐草坪的声浪,从文学经典的沉浸体验到魔术杂技的视觉盛宴,南京文投集团通过系统布局,推动优质演艺资源与城市文旅空间深度融合,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当代体验。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满足了市民游客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南京文旅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