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选择性”励志应保持一份警惕
2025-10-11 17:25: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凌子  
1
听新闻

  四十多年前,读中师时,班主任王老师很能励志。王老师那时正值中年,意气风发,教语文,面对十七八岁的我们,充满教育激情。

  教室后面是一方池塘,池塘里栽有荷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夏的风真会附和,那是人工喷泉在潺潺流。王老师给我们讲“有志者事竟成”,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时,风萧萧易水寒,我们仿佛看到张海迪的轮椅碾冰而来。为考验意志,临窗的男生打开了北窗,而雪莱的《西风颂》则让狂妄的我堂而皇之做起了文学的白日梦。

  摘录名人名言蔚然成风。名人名言的神奇就在于站到巨人肩膀上,一句顶一万句。爱因斯坦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爱因斯坦是超级天才,超级天才还如此超级认真,可见要想成功,那“99%的汗水”是一滴都少不得的。许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蓦然发现,“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诚然,是努力未到位,但总有玄机存在吧?终于,看到了真相,原来名言后面还有一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天哪,这哪里是个小漏洞,简直就是个黑洞。难怪,“99%”白费劲,怪谁呢!

  以偏概全,腰斩名言,居然成为励志教育秘诀。而当磨砺到不再相信名人名言时,人生可能也到了作小结的境地。平凡乃常人常态,对“选择性”励志保持一份警惕,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取。

  世纪之交,一句口号横空出世,让教育从起点就生发恐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试想,谁家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对独生子女而言,孩子更是家庭希望的“唯一”。)不甘心,又无奈,于是拼命内卷,结果,孩子、老师、家长人人都累,累到最后,成就了什么,谁都说不清。机械类比,线性思维,让“百年树人”异化为一场“百米赛跑”,你说,这样的“理”有道理吗,管用吗。回头看,集体浪费,通货膨胀,一地鸡毛,一败涂地。再呼吁“还我童年,保卫童年”,为时已晚。

  这让我想起一个游戏,盅惑与可恶程度不亚于洗脑搞传销。而这个游戏正持久、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与教育管理中。游戏名“击鼓传花”,游戏规则、过程、结果,一目了然,就一个宗旨——推缷责任。这有点像水浒梁山打出的旗号“替天行道”,表面看很公正,很义气,实则是不分青红皂白,只管杀人放火,背后的逻辑是“皇帝轮流做”。切换为独夫狂语,不折不扣,视万物为刍狗:“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

  不讲责任,没有契约精神,变味的“心灵鸡汤”不过是激素。教育口号的失灵,名人名言的被抛弃,可能也是“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折射出世风的变化与特定的时代价值观,或许还存在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难言之隐。

  要励志,但不要折腾。说到底,“志”还需心生,需文化自觉。

标签:励志;老师;名人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