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饰品“圈粉”年轻人 博物馆里掀“淘金热”
近日国际金价连续上涨,年轻人购买黄金的热情与日俱增,不仅在各家银行App购买金条、小金豆作为理财,还“扎堆”在各大商场的柜台旁购买金饰。这阵“淘金热”也蔓延到博物馆,文创商店里以镀铜、合金为材质,复刻文物纹样的“平替金饰”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明 金蝉玉叶 南京博物院藏
从辽宁来江苏旅游的网友王女士,最近在江苏的博物馆购买了多件“金饰”文创产品:“下午戴着‘吴王夫差剑’手镯在拙政园拍照,被三个小姐姐问了,我还在南京博物院买了1:1复刻青铜器‘牺觥’的金吊坠。”
记者了解到,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吴王夫差剑”系列饰品包含戒指、耳坠、项链、发簪、手镯,价格从89元到199元不等。饰品的外观设计巧妙地融入吴王夫差剑的剑形元素,还原剑身的流畅线条及铭文刻印。铜镀金的材质加以锆石、玉髓、仿绿松石镶嵌,质感不俗。
“因为与某品牌钉子手镯风格相似,‘吴王夫差剑’系列里的镯子是最热销的,线上线下销售都很火爆。”苏州博物馆文创商店店长刘小萍告诉记者。
自古以来,“金”就是尊贵和权力的象征,不仅承载着货币、赋税的重要功能,更在装饰领域大放异彩。
中国古代黄金所制罕见巨器,往往多为小件或饰品。南京博物院历史馆一楼镇院之宝展厅中的金兽,是迄今为止发现最重的古代黄金铸器,1982年出土于盱眙。一只金光闪闪、表情呆萌的“大猫”头枕两爪,身体蜷伏成一团,两只圆睁的眼睛炯炯有神,神态十分警觉……研究人员通过金兽内壁上的刻字以及金兽的含金量,推测金兽的年代最晚可追溯至西汉,因此被称作“西汉金兽”。
南京博物院还有另一件汉代金制品——“广陵王玺”。如果说金兽见证了西汉王朝的繁荣与富足,广陵王玺便佐证了东汉四夷宾服的荣耀。该印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用之印,由纯金铸成,重122.87克。印面呈方形,印台上有一只乌龟,身上錾刻着精致的龟背纹和鱼子纹,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布局疏密有致,字体端庄凝重,刀法遒劲老练,是汉印中的珍品,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刘姓诸侯王金印。
明朝将中国传统首饰艺术推向发展高峰,朝廷专设银作局监管皇室金银器制作,并集中全国顶尖匠人进行生产。明代江南地区金银器的出土主要来自贵胄仕宦与地方缙绅贵族之墓。此时金银首饰设计与制作尤为出彩,与宋元相比,更有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类型和样式的增多,各类金银簪钗依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者纹饰、大小的不一而各自有了定式。
南京博物院的“网红展品”金蝉玉叶深受大众喜爱,其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是15世纪下半叶明朝中期的杰作。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金蝉含金量达到95%,而蝉翼厚度仅为0.2毫米,真“薄如蝉翼”。
“金蝉玉叶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伴出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玉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女子头上的发簪。”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高波介绍。
明代,头面已经从简单的头饰发展为具有规范插戴规则的首饰组合。明朝已婚女子,要在发髻上戴一个发罩,各式簪钗点缀在上面,组成一套头面。
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的嵌宝石金头面出土于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挑心装饰于发髻正面,三层金托之上红蓝宝石交错镶嵌,光彩照人。插于发髻顶部的顶簪既起支撑作用,本身也是一朵嵌满宝石的四层金莲。发髻后方的分心造型如起伏山峦,镶嵌近二十颗宝石。鬓边一对掩鬓呈如意云形,红宝石、蓝宝石、猫睛石、绿松石、紫水晶的搭配五彩斑斓。此外,金头面中还包括一支金簪。整组头面雍容华贵,反映出明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明代沿袭并发展了唐朝关于腰带的官服制度,把腰带规定为革带,带上缀有带板,按官员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带板,公、侯、驸马、伯、文武一品官员佩玉带,二品用犀带,三品、四品用金带,五品用银钑花带,六品、七品用银带,八品、九品用乌角带。
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的明朝云龙纹金带板共20块,以锤鍱工艺作云龙纹,并在细部用錾刻方法完善加工。蟒龙穿云纹饰华美异常,耀眼夺目。这副金带反映出明朝官服体系的严谨与礼制文化的深厚,也标志着墓主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