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张雅倩) 9月14日下午,鲁迅文学奖得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在南京先锋书店分享其全新小说集《不可能死去的人》。
《不可能死去的人》收录鲁敏近五年创作的九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首发于各大文学期刊,多篇作品登上各类年度小说排行榜,斩获重要文学奖项。
“过去五年,我们经历过很多生老病死,承受了很多丧失,当然也拥有过很多得到,对生命重新产生许多感悟。”鲁敏告诉读者,她从过去五年的创作中精挑细选,汇成了这部《不可能死去的人》。“好像用五年时间发了一个九宫格,用九个故事,记录我们过去的五年。”
“《不可能死去的人》书名听起来似乎是悖论。”鲁敏说,我们从出生就在向死亡走去,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有生命在离去,生命本身就是在死去,而且我们大部分人还充满了脆弱、欲望、贪婪、焦虑、失败……“我们渺小、不被看到,在历史上随便就消失了。但是我恰恰觉得人是需要被记住的,被以不同的方式记住,被亲人的怀念记住,被摄影师的镜头记住,被我们这些写小说的笔记住。我特别想用某种方式,让注定要死去的人不要死去。”
没有大开大合,没有夸张的戏剧性,小说让人物顺流而淌,带着些许的无奈和小小的智慧。鲁敏说,这本集子里好多篇小说的写法,都是她到了50岁的年纪才会使用的处理方式。比如在《无主题拜访》这篇小说中,一位五十多岁的主人公面对一份可能带来生命不测消息的体检报告,态度平静,传达出岁月带来的豁达:生死不再是大起大落的事件,而是日常中悄然接纳的一部分。“假如我在年轻的时候写故事,肯定不会这样写。”
“短篇小说不像长篇小说那样有着完整的叙事,它往往取自一个片段。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的生活经验。希望每个阅读者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所处的生活阶段、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去理解小说的结局。”鲁敏说。
“不幸的共时性与共振性”是鲁敏近年来执着书写的东西。虽然生活中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处境不同,但大家会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出现情感的共振。《不可能死去的人》中呈现了很多偶然相遇的人,以及他们在相遇中产生的痛苦共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会在某个瞬间形成一个小小共同体,这或许就是我们在人间逗留时的美好瞬间。”
鲁敏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新型人际关系,比如钓鱼有钓鱼圈,跳广场舞有广场舞圈子,这种新型关系,会形成某种生活交流的可能性,或消解痛苦的某种通道。不幸的偶然相逢及其善意的转化,是鲁敏想抓住的人和人之间的那一点点东西。“我在以后的写作中还会继续寻找当下社会的新型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