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级遗产名录
从《景定建康志》走出的水利智慧结晶
2025-09-15 21:4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孙海燕  
1
听新闻


从《景定建康志》走出的水利智慧结晶

千年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级遗产名录

  近日,江苏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喜讯与南宋《景定建康志》中对该工程的珍贵记载相互印证,让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兼具灌溉、防洪与航运功能的千年水利枢纽,再次引发学界与公众高度关注。作为中国古代水利技术与管理智慧的典范,赤山湖灌溉工程既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更以世界级遗产身份,为当代水资源治理贡献宝贵经验。

视觉江苏网 供图

  还原千年工程“前世今生”

  据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马光祖主修、周应合纂修的《景定建康志》记载,赤山湖灌溉工程坐落于句容西三里,横跨句容与江宁两地,发源于赤山(唐天宝后称绛岩山),下游连通秦淮河,是古代江南地区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孙权下令修筑赤山塘、设置百堽堰,将天然湖荡改造为可人工调蓄的水利设施,开启了赤山湖“以湖蓄水、以堰控水”的治水历史。

  书中详细记载了宋代工程的规模与功能:“周回二十里……溉田二十四垾”,凭借自流灌溉模式,为下游大片农田提供稳定水源;同时承接上游山洪、缓解秦淮河汛期压力,形成“蓄泄兼施”的防洪体系。更令人瞩目的是,工程创新性设立“磐石水则”与察柱作为水位观测基准,在芦废亭北距岸二百步处,有一块东西长四尺七寸、南北宽三尺五寸的磐石,石面中心距水面一尺六寸五分,对应“五尺之则”刻度。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时任建康府知府的叶龙图还将这一“水则标准”复刻于湖心大石柱上,形成标准化的水位管理体系,这一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966字或为中国最早湖管条例

  完备的规章制度是古代水利工程发挥效能的关键,《景定建康志》中收录的《赤山湖湖条》,便是古人智慧的生动体现。这份966字的文献,被认为是中国早期成熟的湖泊管理条例,系统涵盖工程界址划定、水位调控阈值、水质保护、渔捕规范、灌溉配水制度、禁垦措施及经费保障等内容,构建起权责清晰的管理体系。

  条例通过设立固定水位标记,依据季节变化与农业生产需求灵活调节湖泊蓄水量,既保障农田灌溉,又规避洪水灾害,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极具实用价值,也为后世水利管理提供重要借鉴。如今,在赤山湖水韵广场亲水平台,一处竹简形态的景观小品复刻了《赤山湖湖条》内容,无声诉说着这片水域跨越时空的守护契约。

  句容赤山湖管委会科普宣教部工作人员丁菊介绍,赤山湖灌溉工程的历史可追溯至六朝时期,自此开启了人工治理赤山湖的历程。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赤山湖曾实行最早的“湖条制”,用于规范管理湖泊水位。至清代,两江总督左宗棠为赤山湖河道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时期,当地建造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节制闸,即现今遗留的民国老闸。新中国成立后,赤山湖灌区进入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新阶段。

  千年遗产焕发新活力

  江苏赤山湖灌溉工程近日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千年水利工程,凭借悠久的历史沿革、科学的规划布局与完善的管理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水利技术与管理智慧的杰出代表。

  此次入选不仅是对赤山湖千年水利智慧的权威认可,更有力推动了地方对该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工作。如今的赤山湖已突破传统水利工程的单一属性,承载起多元价值。它既是展现古代治水智慧的“活态水利博物馆”,还先后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24年底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标杆。

  为让千年水利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今年4月,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示馆正式建成开放。展馆以科技赋能历史传承,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物陈列、图文解读等多元展陈手段,系统呈现赤山湖从三国至今的治水历程;馆内陈列的复原版东汉龙骨水车长达5米,生动还原了古代灌溉工具的运作原理,成为见证江南农耕文明发展的珍贵“活化石”。

  “该灌溉工程作为江南地区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以其悠久的历史沿革、科学的规划布局、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系统详实的历史文献记载,充分展现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核心价值与突出普遍价值,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显著特质。”对于赤山湖灌溉工程的遗产价值,申遗项目首席专家、河海大学二级教授陈菁说。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

标签:灌溉工程;前世今生;赤山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