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傲骨走天涯,白首归来笑春风
□ 李啸
花了一周时间认真拜读了曹洋40万言的《先生,高二适》,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先生,高二适》是一本好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先生”。
翻阅《先生,高二适》,首先感受到的是曹洋笔下充满温度的文字,我沉浸其中,完全是一个倾听者。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他以一个同村后学的身份,平静客观地讲述他心中这个“先生”的故事,在读者眼前呈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之前我对高二适的了解可能太过于“平面”,或者是书面化,而读完曹洋的书后,这个有血有肉有风骨的“先生”在我心中“立体化”了,他不仅是一个学人、书家、诗人,而且是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文人,在他身上有那么多打动我的东西,也有很多我们应该有但却缺失的东西……他正直、耿介、超然,一生坚守自己的人文理想,从不屈服于权贵,不迷信于权威,身上永远闪耀出人性的辉光。
二、文艺界需要这样一位“先生”。
读完《先生,高二适》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当下的文艺界最缺少一位像高二适这样的“先生”,普遍缺少身份感,甚至没有身份感,而这种身份正是“文化人”,当缺少这种身份的时候,艺术就没有了灵魂,人也没有了风骨。我建议把《先生,高二适》改编成一部戏剧或电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高二适,让艺术界更多的人认识这位先生,找回自己应该追求或应该拥有的东西,这或许对当下的艺术界更有意义。
三、从“先生”到我眼中的曹洋。
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曹洋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受益”“受教”的过程。他跟我表述过高二适给他带来的诸多改变,这种改变不光是书法艺术或研究方面的,我觉得更多是精神气质、形而上层面的。我认识曹洋十几年,最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份纯粹。与他相处,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单纯与澄澈,没有掩饰。我每次与他的交流总是真诚的、坦荡的,尤其当我们探讨一些学术问题时,都是直抒胸臆,畅快淋漓。而他又是无比谦逊的,这种谦逊不是伪装出来的,是他内心的真实,这种真实体现在对生活的感恩和对文化的敬畏上。曹洋身上有一股力量,有一种精神,这种力量和精神不是那种气势磅礴、澎湃汹涌的,而是静水流深的。他多年潜心学术研究,默默耕耘,不求闻达,尤其是对高二适的研究,可谓汲汲穷年,苦心孤诣。今天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为他高兴,也非常敬慕。如今,曹洋的目光中又多了一种坚毅,这是一种对文化的自信,对理想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