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铭|以学养书 风骨永存
2025-09-07 21:5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刘灿铭  
1
听新闻


以学养书 风骨永存

□ 刘灿铭


  曹洋先生新作《先生,高二适》分享会,不仅是一场新书推介,而且是一次对高二适先生精神与艺术遗产的深度回顾、传承与学习。这部著作资料详实、视角独特,是近年来曹洋先生继《高二适研究》后又一部沉甸甸的成果。

  曹洋先生这种书法多领域相结合的实践,是对高二适学术精神的最好传承。我想从三个维度,谈一谈我的体会。

  第一,从曹洋先生的学术视角,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立体的高二适的“书法人生”。

  曹洋先生自身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和学者,这使他研究高二适先生具备了“知行合一”的独特优势。他没有将高二适简单地定义为一个书斋里的艺术家,而是通过20余年深耕,以千余件手稿、信札、批注为基石,为我们重构了一位将书法融入生命、用学问滋养书法的“完整的文人”。

  曹洋先生提出了“高氏校勘学”和“书法生活化”等观点,深刻地揭示出高二适先生的书法艺术绝非单纯的笔墨技巧,而是其深厚的国学根基、严谨的治学精神与热烈的生命情感的自然外化。曹洋先生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高二适先生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辩论、如何书写,最终让我们理解,其书法的高度,正是其人格与学问的厚度所托起的。这是一种“知人论世”的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书家背后的“人”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第二,从书法史的宏观视角,我们需重新确认高二适先生的历史地位与杰出贡献。

  在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高二适先生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峰。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承古开新”的艺术实践。他深入传统,于章草用力最勤,却能融铸篆、隶、楷、行之精粹,打破书体壁垒,创造了雄浑而潇洒、古朴又奔放的独特书风。这不仅是技巧上的融合,也是美学上的升华,为后世开拓了一条以学术引领创作、以古法开创我法的成功路径。

  二是“独立求真”的学术风骨。上世纪60年代的“兰亭论辩”中,高二适先生不唯上、只唯实,以一己之力面对权威,展现了惊人的学术勇气和深邃的考辨功力。这场论辩早已超越真伪之辩本身,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坚守真理、捍卫文化尊严的精神象征,为书法史增添了浓重而光辉的一笔。历史已经证明,他的观点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学术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

  第三,从当代的现实视角,我们更应发掘高二适先生的永恒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读高二适?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

  其一,他是“文化自信”的典范。在高二适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和坚定的守护。他的一生昭示我们,真正的自信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进而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这对于我们当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二,他是“人书合一”的楷模。在艺术界普遍存在浮躁之气的今天,高二适先生“学问涵养艺术”的路径,提醒我们沉潜下来,回归经典,加强修养。书法不仅是“技”,也是“道”,是人格的体现。这对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走向健康的未来,无疑是一剂良方。

  其三,他是“独立精神”的灯塔。他不随波逐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激励着今天的学人和艺术家保持思想的独立与人格的挺拔,在艺术和学术追求中,不趋时、不媚俗,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和文化立场。

  曹洋先生的这部《先生,高二适》,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回顾,也是对江苏乃至中国书法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观照历史、审视当下的镜子。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源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不懈的创新追求;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高二适先生的艺术与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标签:先生;书法;传承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