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这些地方“观鸟”去
近日,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拍鸟日常被生态环境部点赞。全国掀起了“观鸟热”,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向网友“安利”自家的观鸟好去处。“南京观鸟圈”里常说,冬龙袍,夏老山,春秋绿水湾。南京也成为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心仪之地,越来越多的观鸟点正被开发出来。
南京网友王女士最近爱上了观鸟,她戏称自己为“新晋鸟人”。王女士立志写完50篇“菜鸟观鸟报告”,从南京玄武湖、紫金山红石谷到莫愁湖,现在已经更新到第四篇南京中山植物园北园。
“我每次都会带着相机拍下徒步中发现的鸟类,回来后再绘制观鸟报告,配上照片,详细记录观鸟的时间、路线、在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鸟类。”王女士将报告发布在小红书上与其他观鸟爱好者分享。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观鸟,跨市、跨省去追寻鸟儿的踪迹,感受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收获别样的体验。
北京观鸟爱好者李女士3月末到南京出差,专门留出两天的时间观鸟,跑了五个公园,做了一次“观鸟特种兵”。
3月末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冬候鸟走了夏候鸟还没来,只剩本地留鸟,而对于北京人来说,南京本地留鸟却都是没见过的小可爱:“这两天,我在南京观察到了55种鸟,加新16种,非常圆满。”
在李女士看来,观鸟对于她来说是一场放松的探索:“以前的我,累了烦了,就睡一觉吃一顿。现在的我则会选择出门观鸟去。”
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研究生龚德文从2020年末开始观鸟,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拍摄的鸟类照片和观鸟经验。龚德文目前担任民间“南京鸟讯收集小组”的主要负责人,该小组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和编辑每月南京鸟类重要记录,包括首批候鸟迁徙记录、罕见鸟类记录、南京鸟类新记录等等,最初是由90后观鸟爱好者陈逸与江苏观鸟会发起。
“‘南京鸟讯收集小组’有7条关于重要记录的标准。”龚德文介绍,“标准包括南京地区出现的少见或未记录的鸟类、候鸟在当季的第一次记录、反季节出现的鸟类、有环志或其他特殊意义的记录、数量上特别大的记录、鸟类在南京地区区县级的新分布点和其他特殊记录。”
比如,去年11月,曾有大批量、几百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南京上方飞过。这条记录就可以帮助揭示东方白鹳在迁徙上的规律。
龚德文告诉记者,这些记录的整理不仅可以服务鸟友,为观鸟、观猛禽提供数据支撑,鸟友们由此可以知道在南京什么时候在哪里可以看到什么鸟,同时还可以为公民科学、科研作一份贡献。
在观鸟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地点至关重要。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湖泊众多,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全省天然分布有鸟类482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共有123种。
在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溧水石臼湖省级湿地公园等被列入江苏省观鸟地名录的生态保护区,这些区域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系统,为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场所,是观测迁徙鸟类与留鸟的理想选择。
眼下正值候鸟春季迁徙时节,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上旬将迎来高峰期,此时可观的鸟类品种众多。
龚德文推荐了城市里离市民最近的南京中山植物园。在这里,南京最常见的林鸟应有尽有,星头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斑姬啄木鸟、大拟啄木鸟等各类啄木鸟都可以观察到。
“因为植物园里游客多,鸟类对于人的敏感度不是特别高,惊飞距离比较短。所以在这里可以更近距离、更清晰地观察到鸟类的特性,比如觅食、洗澡、求偶等鸟类在野外表现出的行为。”龚德文介绍,从植物园北门入园,从树木园走到松柏园,再沿着跟明孝陵紧挨着的溪流一直往南走,可以看到三十到四十多种鸟类。如果在迁徙季,数量可能会更高。
“去年南京最火的两只北棕腹鹰鹃就在中山植物园的天竺桂树林中待了很多天,把幼虫吃了个遍。很多人都拍到了它们在树丛间觅食的踪影。”龚德文告诉记者。
对于新手观鸟爱好者,龚德文建议,可以购买或借用一副合适的观鸟镜,通过它更清晰地观赏远处的鸟类。也可带上一本鸟类图鉴,通过观看和对照鸟类图片,逐渐提升自己的识鸟能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观鸟行列,保护鸟类生态也成为重中之重。
“‘打鸟’一词现在很流行,但这样的表述容易让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误解,以为是要攻击鸟类。”龚德文说,观鸟爱好者一般会使用观鸟或者拍鸟。“观察是为了热爱,不打扰才是最好的保护。”龚德文建议,在观鸟过程中,尽量保持安静和耐心,不要打扰正在生活中的鸟类。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