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华|苏 轼《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讲疏
2025-04-16 17:1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柏华  
1
听新闻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

  苏 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寄子由,时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这首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首诗当中的一首。

  柳子玉不仅与苏氏兄弟私交甚笃,且柳、苏两家有姻亲之谊,苏轼伯父之季女嫁柳子玉之子,苏轼、苏辙乃柳子玉孙之娘舅。

  首联紧切柳子玉赠诗而下,一道苏子失意,二道子玉情深。“自观可厌”写苏子当时之落魄,“君肯相寻”与首句相映,反衬出柳子玉与苏轼兄弟间不为利交、不因势合的高尚人格。

  由苏辙《次韵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宛丘见寄》可知,此次柳子玉过陈并未与苏氏兄弟晤面,止于投书寄诗而已。宛丘,即陈地也。寄,投寄相赠也。由此可知,诗中所谓“相寻”只是说柳子玉寄诗投书对苏轼兄弟的关心与问候。寻,访也,问也。“寻”“访”“问”可转相为训。

  “图书跌宕悲年老”承首联“相寻”而来,属于实写。“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具体指柳子玉的来信赠诗。称子玉之诗文为“图书”自然有推崇之意。“跌宕”形容子玉诗文之笔法与文气,属于对其属文技艺的褒赞。“悲年老”言子玉于其诗书之中对自己人生际遇的伤叹,属于对子玉诗书要内容的概述。悲,伤也,叹也。名悲年老,实叹失意。子玉文章卓荦绝俗,却落得一个“悲年老”的结局,隐约可见“文章憎命达”之意,苏子为子玉之不平与对子玉之同情寄寓其中矣。

  “灯火青荧语夜深”由实而虚,苏子读子玉诗文而联想到往昔与子玉交往情景。“语夜深”凝练地表现了苏柳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忘年相惜的情形。“灯火青荧”展示了苏柳之间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晤谈不倦的形象。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齐物,使物齐整。“齐物”犹言“齐民”。非庄子齐是非、同万物之谓也。齐物志,实忠君爱国、经济天下之志,言其志大也。微官,言不遇于时也,实寓讽焉。敢,岂敢,怎敢。愤慨之情见矣。

  这一联既是柳子玉的人生写照,也是苏子自道其兄弟境遇。苏轼此时因在朝中与王安石不谐而自请外放,几经周折,上批通判杭州。苏辙也因上疏议事不合,于熙宁三年被出为河南府判官,熙宁四年张文定守陈,辟子由为官。柳子玉因何遭贬,其事未详,但可以肯定柳子玉绝非因循苟且之辈。至于子玉之为人,由“灯火青荧语夜深”可以推知,必与苏子同调,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之,胸怀大志,人微言轻,官小力薄,动辄得咎,欲有所为而不能为,应该是二苏一柳的共同际遇。于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便成了苏子和柳子玉的共同悲慨。因此这一联既是为柳子玉抱打不平,也是苏子心中不平的宣泄,更有对当时社会恶俗的抨击。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转写将来,意谓将来别无一事可成,唯有“一听秋涛万鼓音”。

  “南行”以宋朝京都开封为参照,一指柳子玉被贬往寿春,一指苏子即将至杭赴任,皆为失意之行。“千里”夸饰之辞,这里极言距离京城之遥,表明被天子疏离之远,于浅言中寄托悲慨。如“失意各千里,哀鸣闻九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苏轼《颍州初别子由》)句中“千里”皆不以步测丈量为据。

  作为酬答遭遇贬谪、深陷窘境的柳子玉的这句诗,自然隐含有“同是宦游人”的寄意,同病相怜,这对柳子玉肯定是一种安慰。

  “何事成”,宾语前置,即“成何事”,意谓将一事无成。“何事成”与“微官敢有济时心”文意绵密。在京本就官位低微,不能实现齐物之志,如今不论被贬还是补外,都远离政治中心,自然无能再有什么作为。失意之情,落拓之意,流于言表。于苏于柳,皆可谓穷矣。

  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乃大丈夫、真豪杰的人生信条。“一听秋涛万鼓音”正是苏子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设想,并巧妙地点明了柳子玉被贬寿春途中赠诗子由的秋令时节。诗人就此时令展开想象,即时造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听秋涛万鼓音。

  一,全。听,欣赏。秋涛,指秋声。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即拟秋声为秋涛。此处可引申借指自然美景。万鼓音:是对秋涛的形容。“一听秋涛万鼓音”意为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欣赏享受大自然壮美的风光。

  在政治前途渺茫之际,将寄意于自然,忘情于官场,诗人拟想“一听秋涛万鼓音”打发此生,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与淡定。此是苏轼为自己设计,又何尝不是在为悲穷伤老的柳子玉之未来设想呢?

  论行辈,柳子玉毕竟长于苏轼,苏轼固不宜对其直言相劝,但苏子现身说法,婉曲寄意,让柳子玉从中获得解脱痛苦超越现实的启发。柳子玉看到晚生如此悲而不哀、穷且不颓的精神状态,怎能不深受感染而振奋自拔呢?因此这句诗在客观上自有为柳子玉壮行鼓气的效果。

  作为酬答之诗,纵观最后四句,无不关涉柳苏下笔。既不抛却柳子玉自己独诉穷苦,也不撇开自身独写子玉之困厄,而是写你中有我,写我中有你,彼此关联。尤其最后一句,“一听秋涛万鼓音”苏子纵笔想象,明里设想自己未来,暗里为子玉鼓气;既表明了苏子自己的志趣,又巧妙地实现了对子玉的劝勉;既顾全了长辈的尊严,又谨守了作为晚生的本分,用心良苦,才奇堪叹。

  纵观全诗,首联写眼前事实,由“可厌”到“相寻”,一抑一扬。颔联“图书跌宕”写当前事,让人悲伤;“灯火青荧”转写既往,令人兴奋。一实一虚,一抑一扬。颈联出句叙写早年志向,可谓意气风发;对句叙现实境遇,不免晦气神伤。一虚一实,又一抑一扬。最后一联,设想未来,“南行千里何事成”,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不免灰心丧气;“一听秋涛万鼓音”,柳暗花明,别开生面,顿觉心旷神怡。一抑一扬,一伏一起,振拔全诗,一扫所有阴晦之气。

  整首诗语无繁复,意丰神满;承前转后,起伏抑扬;妙思佳构,混成自然;神鬼斧,实在不能不令人叫绝拍案。

标签:对子玉;过陈绝粮;玉谪官寿
责编: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