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见证乡村变化,倾听村民需求,能让青年人更深刻体会“乡村振兴”的重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同时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加入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暑假期间,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校级立项实践团——筑梦乡野实践队5名师生前往新北区西夏墅镇梅林村,开启了乡村振兴调研计划之旅。以青年之朝气,志愿之热忱,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注入青年观察与思考。
寻觅“刀具之乡”,感受非遗脉动
锻打声与金属光泽交织成独特的旋律——这里是“中国刀具之乡”的核心腹地,更是西夏墅刀具锻造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沃土。
在梅林村非遗工坊陈列架上,既有农用镰刀、厨房刀具等实用品,也有融合书法、雕刻元素的文创刀具。“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工坊负责人介绍,梅林村通过“非遗+文创+旅游”模式,让传统刀具从生产工具变身为文化符号,年接待体验者超万人次,带动十余户村民就业。
活动中,志愿者还尝试了简易锻造流程,在师傅指导下体验敲打等步骤。“原来看似简单的刀具,藏着这么多的学问。”志愿者们感慨到。
梅林村的刀具非遗,是西夏墅镇“产业+文化”双轮驱动的缩影。在这里,每一把刀都镌刻着乡村的记忆,每一次锻打都跳动着传承的脉搏——老手艺正以新姿态,在乡村振兴的图景中焕发新生。
走进村史馆,解锁梅林村“成长密码”
走进梅林村村史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串联起乡村生态变迁的脉络,其中“草坪生态”展区尤为引人注目,生动记录着这片土地从普通农田到生态草坪的蝶变历程,成为解读梅林村绿色发展的鲜活注脚。
展区入口处,一张过去的航拍图与现状图形成鲜明对比:昔日零散分布的闲置地块,如今已变身连片的茵茵草坪,周边环绕着稻虾共作田与果蔬园,构成“田-草-水”共生的生态系统。村史馆讲解员介绍,梅林村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将闲置土地整合改造,以“草坪+生态农业”模式打造多功能绿色空间——既作为村民休闲的“后花园”,又成为展示生态技术的“活展厅”,更通过草坪活动带动农产品销售,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展柜里,一组数据图表详细记录着草坪生态的“进阶路”:从最初引入耐踩踏草种,到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灌溉,再到搭配太阳能杀虫灯、蚯蚓松土等生态技术,草坪养护全程实现“零化肥、零农药”。旁边陈列的草坪土壤样本与普通农田土壤样本对比,直观展现了生态改造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显著提升。
“草坪不仅是景观,更是生态链的一环。”负责为志愿者讲解的孔主任笑着说,村史馆里的这些记录,让大家更清楚家乡的生态变化是怎么来的。
在村史馆里读懂梅林村草坪生态,看到的不仅是一片绿地的诞生,更是乡村在生态振兴路上的用心与创新——这里的每一寸绿意,都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印记。
探索“草坪灌溉”,生态农业里的水韵课堂
活动中,农技员带领志愿者们,实地演示了草坪的智能化灌溉系统。“你看这土壤湿度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到终端,干旱时自动启动喷灌,既省水又高效。”技术员指着草坪边缘的设备介绍。不同于传统漫灌,这里采用的滴灌与喷灌结合技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以上,还避免了草坪土壤板结。
参与者们分组体验了灌溉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亲手调试喷头角度、查看传感器数据。活动还设置了“节水小课堂”,通过对比展示传统灌溉与智能灌溉的用水量差异,普及农业节水知识。村负责人表示,草坪灌溉是村里生态农业体系的一环,通过这类方法,既能提升村民的节水意识,也为稻田、果蔬园的灌溉管理提供了借鉴。
“节水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也让梅林村的生态农业图景,因每一滴精准利用的水资源而更显鲜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值此战略实施关键期,筑梦乡野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坊街巷,解码产业、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的“西夏墅方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注入青年观察与思考。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中间力量,应做好时代榜样,走好时代之路,携手共进。未来,实践队将带着调研所得的“西夏墅经验”,继续为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贡献更多青年智慧与担当。(通讯员 薛木子 张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