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北,蝉鸣裹着热浪掠过青砖墙,遵义会址纪念馆的铜铃在风里轻响。7月7日清晨,王健法学院“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党员志愿服务团二队的6名成员站在纪念馆门前,身穿统一的队服,目光专注而明亮——他们此行的第一站,是要触摸历史中那些与法治相关的印记,更希望将所见所学带回千里之外的江南,传递给社区的孩子们。
图为团队成员在遵义会址前的纪念合影。张郁梁供图。
从一份电报到一片初心:在历史褶皱里触摸法治的温度
走进纪念馆,许多泛黄的文件复印件静静躺在展柜中,墨迹虽淡,却依旧让队员们屏息凝神。“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本。”队员张郁梁轻声说道。展柜旁的注解提到:“会议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也反映出早期对秩序与规范的追求”——这让他们联想到现代法治建设的历史脉络。
从一束白菊到一抔热土:在英雄土地上叩问传承的重量
7月8日清晨,遵义市凤凰山烈士陵园笼罩在薄雾中。队员们手捧鲜花,走进陵园。薄雾之中,脚步轻缓,气氛肃穆。队员刘新南分享道:“我们来之前采访过几位长辈,他们说,年轻人常常觉得迷茫,但看看那些曾经为信念拼搏的人,就会明白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坚持。”
图为团队成员在遵义烈士陵园向烈士献花。郑涵供图。
献花仪式后,团队与陵园讲解员陈老师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对话。“以前带游客参观,总觉得讲‘故事’就行。”陈老师摩挲着胸前的党徽,“但你们问的问题不一样——‘烈士的家书里最牵挂什么?’‘当时的青年党员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这些问题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思考,我们如何在讲好烈士故事的同时,也传承好他们的精神”。
从一座纪念馆到一间教室:在童声琅琅里续写新的篇章
7月15日,长岛社区活动中心的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小课堂”开始了。教室后方黑板上写着“公平·正义·传承”六个大字,课桌上摆着黏土捏成的“小法庭”模型、手绘的“马锡五审案”漫画,以及孩子们用彩纸制作的“法治卡片”。
活动中,孩子们用黏土捏出形态各异的“法庭场景”:有的模型里有戴草帽的农民证人,有的法庭外挂着“为民做主”的木牌,还有的在法官座位旁贴了“公平”二字。“有个小女孩把自己捏的‘法官’举起来说,‘我要当这样的法官,帮小朋友解决吵架’。”团队成员孙均濠回忆,“还有孩子问,‘以前没有电脑,怎么记录证据?’我们告诉他,古人用竹简,过去用纸张,现在用电脑,但‘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从未改变。”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进行法治宣讲。孙均濠供图。
从遵义的青砖墙到江南的水巷檐角,从历史的展柜到社区的教室,“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志愿服务团的12名成员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双向奔赴”:他们不仅在历史现场感受到法治的积淀,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见证了知识与梦想的传递。
指导老师单杰总结本次实践活动时说,“法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种责任启蒙。当孩子们用手工模拟法庭、用画笔表达正义、用发言说出理想——教育的种子就已经种下。我们做的,正是让它们有机会在新时代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卞子菁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