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到社区:江苏大学文学院团委组织部“醯韵”实践团开展醋文化实践活动
2025-08-20 18:1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喻朱奕 潘玥琪  
1
听新闻

  为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激活镇江香醋文化基因,2025年7月15日至20日,江苏大学文学院团委组织部“醯韵”社会实践实践团以“醋香千年,匠心传承——镇江恒顺香醋非遗技艺文化宣传行动”为主题,深入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石马湾社区等地,通过多维调研、沉浸体验与社区科普,为国家级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多维调研,把脉非遗认知现状

  活动伊始,实践团即聚焦公众对镇江恒顺香醋非遗技艺的认知现状。实践团成员潘玥琪、喻朱奕牵头,设计线上问卷,由韩飞扬负责网络分发与数据收集,依托小红书、微信等平台广泛调研。问卷围绕恒顺香醋的基础认知、了解渠道、对“固态分层发酵”等核心工艺的了解程度、文化价值认同、传承保护认知及消费体验等方面展开,精准捕捉公众认知偏差,为后续针对性科普宣传奠定数据基础。同时,队长喻朱奕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创建小红书账号,搜集整理镇江香醋历史文化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发布系列宣传视频,以生动形式向网友讲述恒顺香醋的发展历程、古法技艺及其国际影响力,有效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

  沉浸体验,解码千年醋艺精髓

  在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实践团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文化寻根之旅。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被誉为“东方醋艺活化石”的镇江恒顺香醋核心技艺——“真菌菌群自然发酵”。面对“一缸好醋需历经21道工序、60余日精酿”的匠心坚守,以及其对镇江独特微生物环境和匠人经验的依赖,实践团成员们深受震撼。实践团成员仲睿亲手触摸古法酿醋工具后感慨道:“这简直就是中华酿造智慧的活化石。”队员们还与馆方深入交流,详细记录了恒顺香醋自1840年创制以来的辉煌发展历程。白鸣宇同学表示:“当看到‘东方醋艺活化石’的美誉,更深刻理解了我们此行的使命——让更多人看见非遗背后沉甸甸的文化重量。”

实践团成员参观醋文化博物馆。喻朱奕 供图

实践团成员参观醋文化博物馆。喻朱奕 供图

  社区科普,醋香浸润百姓生活

  将博物馆的收获带进社区,实践团在石马湾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别开生面的醋文化科普活动。队长喻朱奕手持实验器材,向居民们现场演示:“大家看,这是白醋制作奶酪实验,恒顺白醋独特的酸度与醇厚风味,能快速与牛奶融合后产生絮状物,经过提纯后便可得到奶酪。”实践团创新采用“小实验+小故事”的模式,巧妙融合科学与人文:从《白蛇传》中与醋相关的趣味传说,到现代醋的健康养生价值;从“冬捞冰夏伏晒”古法智慧中蕴含的顺应天时,到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深入解读,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实践团特别邀请社区老人参与互动,通过“望、闻、尝”的方式现场辨别镇江恒顺香醋与山西陈醋的差异,老人们在亲身体验中对家乡醋的独特魅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实践团成员田芯还引导老人们分享与醋相关的温馨生活记忆,引发了社区工作者对“原来醋里藏着这么多动人的家乡故事”的热烈讨论。这场活动有效弥合了醋文化博物馆年接待50万人次但深度文化转化率不足10%的现状,让非遗技艺真正“活”在百姓身边。

喻朱奕在社区进行小实验。潘玥琪 供图

喻朱奕在社区进行醋文化宣讲。潘玥琪 供图

  青春接力,赋能非遗传承新篇

  此次“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不仅让“固态分层发酵”“真菌菌群自然发酵”等非遗核心技艺为更多群众所知晓,更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体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依托文学院“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课程背景,队员们成功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醋香袅袅,承载的是千年不息的中华文脉;青春接力,延续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情怀。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以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展望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非遗保护沃土,探索创新传承路径,助力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让青春之花在文化传承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

醯韵社会实践实践团合照。喻朱奕 供图

  (通讯员 喻朱奕 潘玥琪)

标签:
责编:张睿恬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