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河海大学“农工耘梦,青助兴农”社会服务队立足农工院专业特色,以“探科技兴农之路、传三农科普之火、助乡村振兴之业”为脉络,开展了一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青春力量扎根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赋能农业发展。
探科技农园,解码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团队首站奔赴江宁台创园与谷里蔬菜基地,深入科技农业一线,探寻现代农业发展的“智慧密码”。在江宁台创园的智能化大棚内,队员们实地观摩了环流风机如何精准调节棚内温湿度,见证了蝴蝶兰的科研育种。在谷里蔬菜基地,了解了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通过传感器数据实现“按需供水、精准施肥”的高效运作——系统可自动启动滴灌装置,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以上。最后技术员详细讲解了智能温控系统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以前凭经验看天种菜,现在靠数据说话,产量稳了,品质也上去了。”
通过与基地农技师的深度交流,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当下农业发展的现状:一方面,智能化设备正逐步替代传统耕作模式,推动农业向精准化、高效化转型;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仍面临技术普及不足、农户操作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发现为团队后续开展针对性科普与帮扶宣传提供了扎实的现实依据,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兴农”不仅是设备的更新,更需人才的引入。
访城乡社群,锚定三农科普服务新方向
为了解当下公众对三农知识的认知情况,让三农科普工作更贴合公众需求,团队兵分两路,深入城市社区与乡村街道开展“公众对三农认知情况”的调研。在梅园新村街道和秣陵街道,队员们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多数居民对“三农”本身具体所指都不清楚,对农业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落后农耕层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家政策等领域了解不多;而在近郊农村如谷里街道,村民们则更关注“如何把农产品卖得更好”、“如何引进新的农业技术”等实际问题。
“城里孩子只知道‘蔬菜长在超市’,农业从事者在发愁‘怎么把好东西卖得更好’,这正是我们科普工作的发力点。”团队成员在调研结果中感慨。此次调研收集到的315份有效问卷与3份深度访谈记录,清晰勾勒出不同群体对“三农”知识的认知差异,为后续开展更有深度、广度的科普活动指明了方向——既要让城市居民读懂“盘中餐”的科技含量,也要帮农村群众提升“田垄间”的实用技能。
办青苗课堂,播撒农耕文化传承新种子
“小朋友们知道吗?我们平常吃的番茄,最喜欢生长在什么环境啊?”在联合兰园社区与当地菜市场举办的“青苗当家体验营”中,队员们以生动的提问开启了蔬菜知识小课堂。通过实物展示、趣味问答,孩子们认识了多种常见蔬菜的生长特点和营养功效,还学会了通过“看颜色、摸硬度、闻气味”辨别蔬菜新鲜度。
教室之外,充满活力的“菜场售卖实践课”随即展开。队员们先教孩子们如何礼貌地面对顾客、使用电子秤,再模拟应对客人“讨价还价”等场景的应对技巧。最后,孩子们走进菜摊,在菜市场摊主的配合下体验售卖蔬菜——从羞涩不敢开口到主动吆喝“快来看看新鲜的青菜哟”,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了“一菜一饭”的来之不易,也在童心中悄然播下关注农业、热爱劳动、理解生活的种子。活动过后一位小朋友说道:“以前都是跟着妈妈买菜,没想到自己卖菜这么有意思,今天特别充实!”让孩子亲身体验大概就是最好的教育。
编秸秆稻草人,践行绿色农业发展新理念
“稻草除了焚烧还田,还可以用作培养蘑菇的基质等,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来编制稻草人!”团队结合专业所长,在江苏科技馆、新街口商圈、南京九中开展了多场“废弃农作固体物焕新生”主题活动。队员们先向参与的小朋友讲述秸秆焚烧的危害——不仅污染空气,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再演示秸秆的绿色处理方式:粉碎还田可作为有机肥,压缩成型能当生物质燃料,而编制稻草人则是兼具趣味与教育意义的“变废为宝”的实践。
在新街口活动现场,队员们手把手教路人用秸秆扎制稻草人骨架,用棉麻小花装饰出形态各异的“田间守护者”。“原来秸秆还有这么多用处!”一位路人朋友边编边说,“以后回老家,我要教爷爷把秸秆收集起来,再也不烧了。”据统计,该系列活动累计吸引500余人参与,600多件手作的温度,让团队“沃野系农情”的初心、三农环保理念温暖的浸入人心。
讲科技农课,点燃乡村振兴未来新希望
在谷里街道办的活动室内传来:“大家看,这个喷灌喷出来的水像不像‘一朵朵烟花’?”的宣讲声,在这次科技农业宣讲活动上,队员们用PPT演示,向孩子们介绍了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当对比传统漫灌与滴灌的用水量数据时,孩子们惊呼“原来农业科技的进步居然可以节约那么多水”。随后,队员们展示了大型播种机、脱粒机等现代农业装备,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案例诠释“科技让种地更轻松”。生动诠释了农业不再是一个没有科技含量的落后行业。
宣讲的尾声,一场别开生面的“种植体验”将气氛推向高潮。队员们分发蔬菜幼苗与种植工具,教孩子们如何翻土、定植、浇水,还不忘提醒“要像照顾小动物一样关注它们的生长”。看着亲手种下的幼苗稳稳扎根土壤,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也在心中埋下了“学农爱农”的种子。
从科技大棚的实地调研到社区菜场的实践课堂,从秸秆利用的创意科普到科技农业的趣味宣讲,“农工耘梦,青助兴农”社会服务队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墨,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三农”科普的桥梁。他们既让城市居民看到了现代农业的科技活力,也让孩子们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未来可能。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高校-社区-农业基地”联动模式,把课堂所学转化为科普动能,用青春热情点燃三农科普星火,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正如来参加活动的人所说:“你们的三下乡不只是走向乡村,更要让城市看见农业的价值,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这束由青春点燃的“三农”星火,不仅照亮了知识的传播之路,更在创新与传承中,点燃着全社会关注乡土、建设乡村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