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秋光初染绿茵场,火爆苏超又举张。
六地旌旗摇夜月,千声呐喊落回廊。
梅开未必需春信,球舞何妨待夕阳。
且望今朝龙虎斗,笑将胜负入诗行。
值苏超开赛满百天之际,南京城似被足球的热流通体点燃。街头巷尾,球迷们攥着球票热议赛事;地铁站台更添热闹——南京地铁“苏超文创”专列正式发车,宛如一条流动的文化锦带,缠在城市脉络间。这趟专列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文联牵头,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与江南时报社共襄其事,“挥毫助威·楹联进苏超”活动在南京地铁集团与南京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助力下,携着千年墨香,融进了市民的日常通勤路。
车厢里,每副楹联都是为苏超量身裁的“文化战袍”。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魏艳鸣写的“足底争辉,江鼓铿铿激虎跃;球心聚力,苏潮滚滚助龙腾”,把赛场的锐气动势与江苏“江海奔腾”的地域气魄拧成了一股绳,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以草书挥就,笔锋缠若游龙、挺若立松,满纸都是藏不住的豪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谢少承落笔的“场上南哥,哨音报捷三分定;屏前大众,心梦如球一样圆”,是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杨学军的巧思,字里行间带着烟火气的诙谐——赛场上球员攥着劲儿冲,裁判哨声一落定输赢,屏幕前球迷的心跟着球颠,盼的不就是个“梦能圆”?寥寥数语,把赛场内外的热乎劲儿全兜了进来。
文化热潮还没褪,苏超第九轮的哨声已脆生生响起。8月16日三场对决先开了场,常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里,常州队正跟镇江队较着劲。此前八轮,常州队愣是陷在“进球荒”里没挪窝,胜场栏上空空如也,球迷急得在看台上转圈圈,连场边卖凉粉的大爷都叹气:“这球踢得,比秋蝉噤声还闷。”谁料第87分钟,11号赵连平一脚抽射,足球擦着门柱钻入网窝——“进了!”全场喊得快掀了顶棚。这一球不仅把“进一球、赢一场”的目标从“纸上画”变成了“手里攥”,更把常州队从榜尾的泥坑里拽了出来,可不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赛后球迷们抱着喊,眼泪混着笑,倒像自家办了场大喜事。
同天19:00,苏州体育中心的场地上,苏州队和泰州队正踢得“客客气气”。你传我倒不慌不忙,攻防节奏掐得匀,最后1:1握手言和时,球员还笑着互相拍肩。解说员在直播间里乐了:“这哪是赛球?是俩队凑一块儿对‘攻防对联’呢,平仄工整,就是缺了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狠劲——不过也好,和气生财,球迷看得舒心就行!”
最热闹的得算宜兴市体育中心那场,无锡队对徐州队,直接把球场踢成了“进球联欢会”。无锡队三回落后,三回咬着牙扳平,3:3的比分看得人手心攥汗,有观众举着喇叭喊:“这哪是踢球?是‘你踢一个我接一个’的接力赛!6个球砸下来,比白居易写‘乱花渐欲迷人眼’还热闹,心脏都快蹦出嗓子眼咯!”赛后两队球员瘫在草坪上,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都咧着嘴笑——这般酣畅的对决,踢得值。
转天到了8月17日,扬州体育公园体育场里早坐满了人。本场比赛采用“先预约后购票”模式,成人票价仅19.9元,儿童半价,亲民价格吸引众多球迷携家带口前来观赛。看台上,扎羊角辫的娃娃举着“扬州必胜”的纸牌,奶声奶气喊加油;终场前扬州队破门时,全场“扬州加油”的声浪能掀翻云层。凭这一场主场胜,扬州队在积分榜上怕是要往前挪挪窝,果真是“主场作战士气高,一球小胜也逍遥”。我瞧着场上球员跑得起劲,暗自乐了——先前拟的那副对联,倒成了“写实版”:
看我破门,狮子头圆随足舞;
防人有梗,牛皮糖软贴身缠。
后,扬州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到场,代表扬州市民对所有的球员表示衷心地感谢,鼓励球队再接再厉。球员们听得直点头,心里乐开了花。
南京奥体中心那边,“鹿茸酒对阵盐水鸭”的对决也有了分晓。南京队主场战盐城队,看台上球迷的呐喊跟浪头似的,一波叠着一波往场里涌。南京队球员借着这股劲往前冲,最后3:2险胜时,教练攥着战术板的手才松开,指节都捏白了。有球迷抹着汗笑:“这球踢得,比李白写‘长风破浪会有时’还提气!就是太刺激,我攥着的矿泉水瓶都快捏扁了。”
最“不讲道理”的是南通队,在如皋基地5:0横扫连云港队,不败的势头愣是没断。南通队球员传切得跟织网似的,进球跟捡豆似的顺,连云港队防线忙得脚不沾地,赛后球员虽蔫了点,却也直点头:“确实踢得好。”如今南通队在积分榜上领跑,瞧着是把“领头羊”的位置坐热了,后面的队怕是得攥紧拳头追。
本轮战罢,常州队总算离了榜尾,南通队还在榜首稳坐,21万观众把球场填得满满当当——这哪是苏超赛事?是江苏球迷的“团圆宴”。场上球滚得欢,场下梗传得快,比戏台子上的戏还热闹。
一轮战罢趣声留,胜负皆成眼底秋。
幺妹开胡眉始展,南通领跑步难休。
今宵球舞初亲网,来日朋来再举瓯。
自有苏超专列笑,输赢都作妙联酬。
(高扬,文史写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仪征市楹联学会会长。有逾百万字的诗、词、联、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部分作品在省、市广播电台播送,央视春联征集七度九联登榜,两次进入十佳,在全国征联活动中近百次获得一、二、三等奖,有多副对联作品悬挂于大江南北,在省内外进行多场诗联讲座,获得专家与听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