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香包,青春赋能!南艺学子用舞蹈光影点亮马庄非遗振兴路
2025-08-19 16:25: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姚雅馨  
1
听新闻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指引下,8月6日至7日,南京艺术学院高职学院舞蹈编导专业“锦下绣香·古庄新韵”实践团深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1名成员以“活化非遗+艺术赋能”为核心,通过非遗香包文化馆参观学习、香包技艺传承、舞蹈短片创作,非遗发展和乡村振兴调研等多元形式,探索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南艺方案”。

  沉浸非遗,触摸香包文化脉络

  马庄村香包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乡土记忆,其凝练的“马庄经验”更是写入江苏省委全会报告的乡村振兴典范。

  实践首日,团队走进马庄香包文化大院与文化馆,扑面而来的药草清香与五彩丝线交织的气息,瞬间带领成员们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文化溯源之旅。学子们认真观摩了馆内陈列的最早的纺织工具、碾药器具,感受着历史沉淀的温度。深入香包制作车间,近距离观察手艺人飞针走线的精湛技艺。在非遗工作者的指导下,同学们亲身体验了选料、配药、裁剪、缝制、填充、缀饰的全流程,指尖触碰的是艾草的清香与绸缎的柔滑,心中领悟的是匠心传承的厚重。

  “原来每一道褶皱都藏着老辈人的智慧。”团队成员在整理调研问卷时感慨道,“这不仅是数据收集,更像是在聆听一部立体的乡村史诗的不同声部。我们设计的问卷,从村民的日常、游客的视角到建设者的思考,层层递进,试图触摸马庄振兴的多元脉络。”

  这三份问卷,三重维度解码“马庄经验”。问村民生活年轮与切身感受,测量非遗融入度与振兴“温度”;问游客慕名而来与传播意愿,捕捉品牌吸引力与传播“风向”;问工作人员蓝图与瓶颈,导航产业升级与传承路径,旨在立体透视“小香包”何以撬动乡村“大振兴”的内在逻辑。

  期间,团队成员还与非遗工作者、车间负责人刘主任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到马庄香包文化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正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时代——车间内为“苏超”联赛精心制作的特色周边产品,正是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

  舞动振兴,镜头诉说古庄新韵

  实践的核心,是将马庄的乡土气息与文化精魂转化为独特的舞蹈影像语言。7日上午,成员们将参观心得和非遗发展的调研成果转化为舞蹈语汇,团队以精心构思的创意,以马庄大地为舞台展开创作。

  跟随镜头切换,同学们化身“苏醒的绣娘”,以文化馆为舞台展开沉浸式创作,“绣娘”眼神中充满对馆内陈列的历史物件与香包世界的新奇探索,象征马庄非遗被“唤醒”。镜头随舞者流转,指尖抚过古老的纺织机,舞姿或如“云手”穿绕,模拟彩线盘绕的弧度;或如“提襟”轻摆,呼应穿堂风拂过檐下香包流苏的韵律;或凝神“揉捻”,以身体力道演绎将千年草木清气锁入香包的韧劲。这深刻隐喻着马庄村挖掘、耕耘自身文化宝藏的艰辛与执着。

  舞步渐趋沉稳有力,肢体语言中凝聚着扎根乡土的深厚力量。最终,舞者们手拿象征丰收与产业繁荣的芬芳香包,姿态自信昂扬,汇聚成一组充满希望的群像。镜头定格在她们身后——以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为壮阔背景,舞者与香包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这不仅喻示着马庄香包产业从个人匠心到完整产业链的蓬勃壮大,更象征着这小小的非遗“切口”,如何深深嵌入乡村肌理,切实推动着包括生态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最终收获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人文璀璨与生态优美的双重硕果。

  青春赋能,艺术点亮乡村未来

  “在香包针脚里读懂马庄,在舞蹈呼吸里留下影像,我们想用最轻盈的身体语言,诉说最厚重的乡村振兴。”团队负责人表示道。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入国情社情的生动教育,更是舞蹈艺术与乡村振兴主题的创造性融合。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将车间访谈的感悟、非遗技艺的精妙、乡村风貌的诗意,悉数转化为充满情感张力的舞蹈叙事。他们创作的舞蹈影像作品,旨在超越传统的文字报道和纪实画面,以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年轻化表达的方式,为“马庄经验”这张闪亮的乡村振兴名片注入青春活力,搭建起传统非遗连接当代青年群体的崭新桥梁。

  据悉,此次实践是南京艺术学院深化“三下乡”内涵的创新尝试,团队后续将完成舞蹈视频的精细剪辑,并撰写详实调研报告,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实际行动讲好马庄故事,传播振兴强音,践行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沃土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使命担当。(姚雅馨)

标签:
责编:张睿恬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