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的一碗红糖“福江膏”
——双闸街道宁康驿站残障伙伴手工日
2025-08-12 09:52:00  
1
听新闻

  蝉鸣把盛夏午后拉得悠长,却难叩开精神障碍者紧锁的家门。这天,双闸街道宁康驿站的白墙,第一次被此起彼伏的笑声撞得嗡嗡作响。医生、社工、志愿者围拢着二十几位“怕出门”的伙伴,长桌上摊开的,有红糖、生姜、桂花,更有悄悄攒起的勇气与一排排透亮的玻璃瓶。

  一、先敲开“家门”,再焐热“心门”

  对精神障碍者而言,比疾病更沉的,是贴在身上的“异样”标签。行人的侧目、亲友的叹息,渐渐让他们把世界关在了门外。宁康驿站的三步棋,悄悄给紧闭的门缝透进了光:

  1.医生提前一周入户评估,把“能不能出门”拆成“今天能不能走到楼下”的小目标,像搭台阶般铺就前行的路;

  2.社工把活动唤作“红糖福江膏手作日”,“福江”谐音“扶将”,藏着“相互搀扶,一路将行”的深意;

  3.志愿者只做“影子伙伴”,不催不扰,只在需要时递上纸巾、毛巾、一次性手套,或是一个浅浅的微笑。

  二、从“怕”到“”,只差一张会说话的食谱

  圆桌上摆满了物件:暗红的古法红糖、淡黄的生姜、金黄的桂花碎。医生先带大家做手指热身操,把搅拌说成“给生姜洗澡”,过筛称作“帮红糖按摩”。一句玩笑落地,颤抖的指尖渐渐稳了。

  三、当食材入瓶时,语言也发了芽

  所有东西装进瓶子的15分钟,是全场最安静的时刻,却也是心最热闹的时刻。

  “头回闻这么甜的味儿。”

  “下次能教蒸枣糕不?”

  “原来不光会生病,还会做糕呢。”

  医生在一旁默默记下:阿康动问了4次,小雨跟邻座说了9句话,都比上次家访时多了一倍。数字背后,是久违的“社会温度”正在慢慢回升。

  四、一瓶膏的归途,也是一个人的归途

  瓶盖旋紧的瞬间,红糖福江膏像枚带着暖意的勋章。志愿者扎好封口,装进印着“宁康驿站”的玻璃瓶,瓶身别着张手写便签:“今天的你很棒,明天的世界等你。”

  有人轻声念出字来,有人默默揣进兜里。阿康的妈妈站在门口,眼眶红红的:“他一路护着那瓶膏,像护着一整个夏天。”

  后记:让“一次”长出“下一次”的芽

  活动散场,医生没急着收拾,把剩下的材料装进透明收纳盒,贴上“下次再见”。

  有人问:“下次还做膏不?”

  医生笑了:“不,下次包饺子。但不管做什么,都是把‘他们’变成‘们’。”

  人走了,甜味还留在空气里;门开了,就再没轻易关上。

  三伏天里最熨帖的那口甜,是红糖福江膏;精神障碍者心头最暖的那束光,叫“被看见”。双闸街道宁康驿站用一瓶膏证明:当善意有了专业护航,再厚的壁垒,也能被轻轻融化。

标签:心门;红糖;驿站
责编:王婉娟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