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宁|再探文明叙事:从农耕与海洋文明看文学艺术的新变与传承
2025-08-11 09:24: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张长宁  
1
听新闻

  在新时期中外文学艺术研究领域,过往对于东方农耕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对比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深刻揭示了两种文明在叙事传统上的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成果既对以往研究的价值予以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质疑。

  人类文明的叙事传统,与生存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东方农耕文明扎根土地,在春种秋收间笃信秩序、伦理与因果,反映在民间传说和舞台戏剧上,呈现出“结局可预期、人物脸谱化”的特点;西方海洋文明以航海为脉络,于惊涛骇浪的未知中接纳冒险、个体与变数,其叙事作品多展现“结局难预测、人物复杂化”的审美倾向。这两种文明的文化成果,恰似两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生存逻辑下的精神世界。以往研究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些差异,为理解东西方文化的独特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但新的研究也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明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两种文明叙事传统的纯粹性受到挑战。例如,在当代文学艺术作品中,东方作品开始展现出对个体内心复杂性的关注,西方作品也偶有强调集体伦理秩序的情节,这与传统的文明叙事特征有所偏离。因此,重新审视和深入探究两种文明在当代语境下的叙事差异与融合,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耕文明的“确定性叙事”:伦理秩序与因果闭环

  东方农耕文明的关键在于“土地依附”,农民依赖土地,遵循四季规律、家族伦理与社会秩序才能生存。这种对“稳定”的追求,造就了叙事作品的“可预期性”,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忠臣孝子、奸贼淫妇的脸谱化设定,本质上是对农耕社会“秩序不可破”的文化确认。

  (一)民间传说:因果循环的“必然结局”

  中国民间传说的结局往往是预设好的,无论过程多么曲折,最终都会回归伦理闭环。像《白蛇传》中,白素贞虽为蛇妖,却因善良(对许仙深情、对百姓慈悲)被同情,法海虽为高僧,却因固执(强行拆散姻缘)遭诟病,最终雷峰塔倒、白蛇获救,体现了“善恶有报”的农耕伦理。即便如《孟姜女》这样的悲剧,孟姜女哭倒长城,也是对“暴政必遭天谴”的朴素认知,虽结局悲惨,但“反抗暴政”的价值导向明确,不存在西方叙事中“善恶模糊”的情况。

  在当代,网络文学《赘婿》延续了这一传统。主人公穿越古代,面对家族纷争与社会变革,秉持传统道德观念,凭借智慧和努力化解危机,维护家族与社会秩序。情节融入现代元素,却依然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逻辑,强化了农耕文明对伦理秩序的坚守。

  (二)舞台戏剧:脸谱化的“角色符号”

  京剧脸谱是农耕文明“人物脸谱化”的典型代表。红色象征忠勇(如关羽),白色代表奸猾(如曹操),黑色寓意刚直(如包拯),角色一出场,善恶属性一目了然,观众无需揣测其内心。这种脸谱化源于农耕社会的“集体主义”,个体作为家族、社群的一员,价值由是否符合伦理规范定义,而非个体性格独特性。例如《铡美案》中,包拯的“黑面”与“铁面无私”、陈世美的“白面”与“忘恩负义”紧密相连,戏剧冲突围绕“伦理对错”展开,观众乐趣在于看“正义如何实现”,这种“确定性”带来伦理认同的安全感。

  二、海洋文明的“不确定性叙事”:个体探索与命运无常

  西方海洋文明以“航海冒险”为核心,古希腊、古罗马依靠海洋贸易,中世纪后的欧洲通过航海探索新航路,海洋的变幻莫测让他们接纳“不确定性”。这种文化基因反映在叙事作品中,呈现出“结局难预测、人物性格复杂”的特征,善恶界限模糊,命运多变,个体的挣扎与选择比“伦理正确”更受关注。

  (一)史诗与神话:命运无常的“开放式结局”

  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是典型例子。奥德修斯十年归乡之路充满偶然,并非“善有善报”的必然。他因傲慢得罪海神,因轻信遭遇独眼巨人,最终靠妻子珀涅罗珀的智慧(用织衣拖延求婚者)才得以团聚。结局虽圆满,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才是关键,若珀涅罗珀动摇或奥德修斯未伪装成乞丐,结局将截然不同。古希腊神话同样充满“无常”,俄狄浦斯一心逃避“杀父娶母”的预言,却因命运捉弄而应验,其悲剧源于“人无法对抗命运”的无奈,这与东方农耕叙事中通过“积善”或“抗争”改变命运(如《沉香救母》)截然不同。

  当代美剧《权力的游戏》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不确定性叙事。剧中人物众多且性格复杂,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意外与反转,角色命运不受自身控制,结局出乎观众预料,深刻展现了海洋文明对命运无常的描绘以及对个体在复杂环境中挣扎与选择的关注。

  (二)戏剧与小说:复杂多面的“人性镜像”

  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复杂性”发挥到极致。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并非传统意义的“英雄”,他优柔寡断、多疑敏感,既想为父复仇,又纠结于“生存还是毁灭”;克劳狄斯也非纯粹的“恶人”,他对乔特鲁德有真情,对丹麦治理也有成效。这种“善恶交织”打破脸谱化界限,观众无法简单定义人物,只能在矛盾中感受人性真实。结局充满不确定性,哈姆雷特复仇成功却同归于尽,福丁布拉斯虽继承王位却对悲剧迷茫,没有“正义必胜”的明确结论,只有对“人性与命运”的永恒追问,体现了海洋文明“个体探索”的特质。

  三、两种叙事的文化根脉:生存逻辑下的审美选择

  东方农耕文明的“确定性叙事”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不确定性叙事”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不同生存逻辑下的文化表达。

  农耕文明依赖土地,需要稳定的伦理秩序来维系社群合作(如春耕邻里互助、秋收家族分工),所以叙事作品要“明确善恶、确认因果”,通过可预期的结局强化社群伦理共识。百姓看《包公案》记住“当官要为民做主”,读《二十四孝》懂得“家族伦理至上”,这种叙事是农耕社会的“文化粘合剂”,让个体在集体秩序中找到归属感。

  海洋文明依赖航海,个体需在未知中独立判断(如船长决定航线、商人预判风险),因此叙事作品要“展现复杂、接纳无常”,通过不确定的结局激发个体思考能力。观众看《哈姆雷特》思考“如何面对选择困境”,读《奥德赛》领悟“如何在变数中坚守目标”,这种叙事是海洋社会的“文化催化剂”,助力个体在探索中成长。

  然而,随着全球化加速,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叙事差异逐渐缩小。一些当代东方作品开始注重人物内心复杂性,尝试突破传统脸谱化;西方作品也偶有强调伦理秩序的情节。这反映了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中叙事传统的演变。

  同时,现代科技与社会结构变化对东西方叙事作品的创作与接受影响深远。在东方,互联网普及使民间传说以新形式传播演绎,部分作品在保留传统伦理内核的同时融入现代价值观;在西方,科技元素大量应用于影视、文学作品,改变了传统海洋文明叙事对未知的探索方式,为不确定性叙事注入新内涵。

  例如刘慈欣的《三体》,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它巧妙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从叙事上看,既体现了东方农耕文明对秩序和因果的思考,又展现了西方海洋文明对未知探索和个体选择的重视。在《三体》中,人类面临外星文明的威胁,不同角色在绝境中的选择和行为,既有对人类整体命运和秩序的坚守(类似农耕文明对集体利益和秩序的维护),又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冒险与探索(如同海洋文明对未知海域的开拓)。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东西方叙事的界限,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融合对叙事创作的影响。

  四、从多元艺术形式看叙事差异

  (一)绘画艺术中的叙事呈现

  在东方绘画中,尤其是中国传统绘画,常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家族生活场景等体现农耕文明的叙事。如描绘丰收场景的画作,展现农民辛勤劳作后收获的喜悦,传递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稳定生活秩序的向往,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典型性,传达出传统的伦理观念。而西方绘画,像一些描绘航海冒险的作品,画面中波涛汹涌的大海、勇敢坚毅的航海者,体现出海洋文明对未知的探索和个体在挑战中的挣扎,人物形象更注重展现个性与复杂情感。

  (二)雕塑艺术里的叙事表达

  东方雕塑如寺庙中的佛像,姿态庄重、表情祥和,体现出对道德规范和精神秩序的尊崇,反映出农耕文明追求的宁静与和谐。西方雕塑,如古希腊的雕塑作品,强调人体的力量与美感,展现个体在运动和挑战中的动态,体现海洋文明对个体价值和冒险精神的崇尚。这些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叙事差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两种文明叙事特点的理解。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叙事融合

  (一)融合方式与程度分析

  全球化使得东西方叙事相互影响,具体表现为东方作品借鉴西方叙事技巧,如一些东方电影采用多线叙事、开放式结局等方式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悬念;西方作品则吸收东方文化元素,在情节中融入东方的伦理观念和哲学思想。例如某些好莱坞电影中出现对家庭、忠诚等东方价值观的强调。这种融合程度因作品而异,部分作品只是浅层次的元素借用,而有些则深入融合,创造出全新的叙事风格。

  (二)独特审美效果探讨

  融合两种叙事特点的作品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一方面,它满足了当代观众对多元文化体验的需求,让观众在一个作品中感受到不同文明的魅力;另一方面,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定式,创造出更具张力和深度的故事世界。例如一些国际合拍电影,将东方的细腻情感与西方的视觉冲击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享受。

  六、受众对不同叙事方式的接受心理

  (一)文化基因影响解读

  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两种叙事方式的接受心理存在差异。东方受众受农耕文明影响,对具有明确伦理导向和因果关系的叙事更容易产生共鸣,他们在故事中寻找道德指引和情感寄托。西方受众在海洋文明熏陶下,更能接受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人物关系的叙事,将其视为对现实世界多元性的反映,从中思考个体的存在与选择。

  (二)跨文化接受变化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受众的接受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东方受众逐渐接受西方叙事中对个体内心的深入挖掘,西方受众也对东方叙事的伦理深度和情感细腻度产生兴趣。这种跨文化接受的变化反映了文化交流对受众审美观念的影响。

  七、哲学思想与叙事传统的内在联系

  (一)儒家思想与农耕文明叙事

  儒家思想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深刻影响了农耕文明的叙事。在叙事作品中,体现为对道德规范的尊崇、对家族伦理的维护以及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例如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传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古希腊哲学与海洋文明叙事

  古希腊哲学强调对世界的探索、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以及对命运的思考,这与海洋文明的叙事紧密相连。在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中,人物不断挑战命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个体自由和探索精神的推崇。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了西方叙事传统,使其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对未知世界的冒险描绘。

  结语:文明镜像中的叙事智慧

  从《白蛇传》到《哈姆雷特》,从京剧脸谱到莎士比亚戏剧,东西方叙事差异源于农耕与海洋文明对“生存与秩序”的不同回应。东方的“确定性”坚守集体伦理,西方的“不确定性”尊重个体探索,二者共同构成人类对“人性与命运”的全面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从不同文明的叙事中汲取智慧,在确定性中寻求安稳,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突破,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通过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两种文明的叙事传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交融性,为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标签:海洋文明;农耕;文明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