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翰灵犀透,知己喜相逢——言恭达、周小愚艺术对话记
2025-08-11 17:3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蒋力余  
1
听新闻

  由乞儿炼成丹青国手,此乃湘潭大学艺术学院终身荣誉院长、我国著名油画家周小愚先生真实之人生经历,为“三毛流浪记”之当代版也。周小愚之创作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在英法等国举办画展,观者如流,好评如潮,最近代表湖南油画界出席北京国家大剧院艺术馆举办之“古韵今辉——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经典作品展”(2025年8月1日至2025年8月20日)。周先生年登耄耋,寄情油画,耽于文学,雅爱书法,而于当代书坛重镇、草书大家言恭达先生甚为心折。乙巳暮春,由浏阳市政府所建“周小愚美术馆”落成,珍藏30余幅精品,周老特请言恭达教授题署。

  言恭达、周小愚两位大家至今虽未谋面,而早已灵犀相通。言先生了解周老之特殊经历,于其人格、意志、学养、才情高度肯定,赞赏周先生以西方语言表达东方思想之创作理念,于是欣然题署。周老收到题签心情激动,历时半月创作《我挽彩虹写国姿——言恭达造像》佳构,深致谢忱。言先生认为周老年逾八秩,福体违和,而创作如此精品惠赠,感知音之盛意,发流淌之天机,援笔写就《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六尺横幅大草相赠。三幅杰构,你来我往,衷情所发,神采焕然,意境圆融,灵晖璀璨,既为两位先生深挚情谊之联唱,更为中西文化之对话。两位国手似作古琴与大提琴协奏,以独特艺术语言对中华文明深情叩问,读罢艺品,振奋不已,油然想起杜甫诗句:“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美术馆题署用隶体书写。言恭达将文史哲与诗书画印打通,以篆籀笔法关涉五体,以雄秀俊逸、高迈瑰奇之大草蜚声天下,为当代卓越书家并非虚语也。题署选用清穆雄逸之隶书,表达对周老由衷钦敬之情也。言恭达隶书风格为博大拙雅、雄逸古穆。言氏隶书以汉碑立基,又从简牍帛书中汲取丰富营养,糅以学养,润以才情,斧斤挥运,瑰玮雄逸。早年攻隶书,于《乙器碑》之瘦劲如铁、变化若龙,《张迁碑》之雄厚朴茂、拙中寓巧,《封龙山碑》之雄浑豪放、丰博灵动,《好大王碑》之质朴疏荡、天真烂漫,精嚼细咽,消化吸收。观此题署,掠篆籀之高古灵秀,取汉碑之雄浑萧散,化简帛之灵秀清逸,泯来痕迹,别开新境。用笔朴厚沉凝,气度清雄,波挑淡化,势感内敛,结字不着意疏密促展之构想,较少屈伸之变化,而匀称丰满,端庄整肃,深见简静清穆之幽致,对画家高洁人格、精湛技法深表景仰也。

  油画从明代传入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受诗词、工笔、写意艺术之浸染,已打上民族文化之深深烙印。中华文化具有极大之包容性,对外来文化消化汲收,往往彰显借西润中、守正创新之优势。中国油画并非西方油画之一枝,高境界之创作以西方语言表达东方思想,中国油画乃华夏文化催开之异卉奇葩也。

  周小愚乃胸次博大、意志坚毅、功力精湛、学养渊深之艺术大家,观其创作,堪称打通东西文化之津桥。画家热爱传统文化,对诗词、书法钟爱有加,其油画创作,以典型化手段表现丰富题材,形成多元风格,着意追求淡雅清奇之意境。周小愚之油画乃诗化之油画,时现中国水墨之留白幽境,亦多西画之浑厚质感,浏阳河水终将流入湘江。画题“我挽彩虹写国姿”,为点睛之笔,语出言恭达自书诗《时代抒怀·十首之三》,概括描写书法家之风仪神采与草书风格,深见典型化手段之高妙,仿佛看到言氏大草如长风出谷、如霓虹饮涧、如大鹏冲霄壮丽瑰奇之意境。

  主体意象以山河为幕,讲台为景,书家挥动手臂,仿佛在慷慨激昂讲授中国书法文化之精义。画作截取书家在全国作书法文化讲演之精彩瞬间作典型化表达,暗示言恭达不仅为卓越艺术家,同时又为杰出美评家、书法教育家、文化薪火之传播者也。的确,言恭达为综合素养超异、能将创作与理论真正打通之书法大家与书学专家,为我国文化复兴、促进国际文化之交流贡献卓越。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言恭达教授受中国书协邀请,于2015年分别在12个省市书协作《当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哲学思辩与艺术创作》学术讲座。2016至2017年,又接受中国书协邀请分别在近二十个省市作《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本真》之专题讲座。所有讲稿由言先生本人撰写,每次三小时之培训讲学,受到领导与会员之高度赞誉,对宣传精华文化、提高会员素质已起极大之促进作用。画作之取象,立意深远也。画家对人物灵眸之刻画精准入神,从目光中可读出人物坚毅意志、灵澈智慧、超异才华,让人联想到言恭达之执着精神、综合学养。斯品以西方之透视法构建空间,却用东方写意精神追蹑神韵,并非简单之技法融合,而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西方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嫁接,营构典型化之意境。由此可知,周小愚之创作,为东方哲学在西方画布上之诗意栖居,既有中华文化之含蓄典雅,又不乏西方艺术之磅礴大气。

  言恭达以大草横幅答谢画家之深挚情谊,《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大草横幅乃书家衰年变法以来所创之精品也。思想载体书写《卜算子·咏梅》,借“物”抒情,颇有深意。周先生乃毛主席、齐白石大师故乡高等学府之艺术大家,选用《咏梅》为思想载体,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之热爱深情,对湘潭这方红色热士之由衷景仰,同时对画家之求索精神、卓越贡献之予以高度肯定。书家以同一题材创作多幅作品,因特定时空中之意绪不同,而风格迥异。言先生为京西宾馆大厅所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大草横幅(190㎝×300㎝,2015年),气势豪纵,意象清妍,灵气畅达,激情飞溅,“北势”“南韵”妙合无垠,俊迈英气与激越深情、碑之凝重苍茫与帖之清雅高华、简之天趣率真忻合为一,表达对伟大祖国、崭新时代由衷热爱与感恩之深情。时隔10年,再书此词,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之梅花形象,想到饱经人生风雨、执着顽强之周小愚先生,虽历尽磨难,而能将生涩之苦水酿成甘美醇醪,不正是一株笑傲霜雪之梅花么?

  斯作运斤成风,笔墨语言追蹑情感运动,天机流淌,异彩纷呈,虽同一载体,而风格迥异。用笔以篆籀中锋入草,纤劲清圆,沉实灵动,仿佛看不到偏锋与侧锋,而修短纵敛,妙造自然。以圆为主,圆中见方,方中有圆,形方意圆。全篇看似连绵大草,而细加品读,以独体为主,形断意联,形断势联,意象飞动,气势磅礴,寄托幽深,境界瑰玮。全幅三处使用悬针长线,抒情深挚,彰现内敛清劲之力感气势。结体于平正中寓险绝,刚健中寓婀娜,大小、藏露、欹侧、轻重一笑横陈,因势生形,因形结体,风行雨散,润色开花。言恭达长于用笔,妙于用墨,慨云:“墨法乃衡量书法水平之试金石。”此言得之。此幅深见书家精妙用墨之法,“风”“悬”“待”“漫”等字皆用重笔浓墨,色如点漆,润如春雨;而“飞”“到”“冰”“春”等字多施枯笔渴墨,枯中见润,干裂秋风。全幅由平正入险绝,于险绝归于平正,气韵贯通,风神萧散,于神融笔畅、纵逸灵和之意象中进入抒情高潮,如见梅枝之虬逸,梅萼之清妍,如闻暗香之隐约,仿佛看到一位梅妻鹤子、超逸出尘之高士形象,应为人生知己高洁情操之物化外化,饮露餐霞之姑射仙姿也。

  两位先生以艺术意象共叙心曲,互致衷款,斧斤挥运,灵源自涌,摇人心旌,启人天目。周小愚之创作,借西画语言表达诗意情怀,表达对中华文化之由衷热爱,对传道者之深许,无穷之意,出于象外。言恭达之创作,如奏无声之乐,绘无声之画,诵无形之诗,对伟大领袖之景仰,对红色热土之憧憬,对人生知己之感激,一切之一切,透过线条墨彩,似聆心声之诉说,似见意志之昂奋,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知音之言,其芳如兰也。试以《水调歌头·咏言恭达、周小愚之艺术对话》为词两阕作结:

  西画皴东韵,南笔走龙蛇。

  浏阳河水澎湃,膏壤绽琼葩。

  月浸银钩铁画,翰泻山河星斗,

  清气绕天涯。

  喜奏舒心曲,双绝灿云霞。

 

  挥霜颖,抒赤愫,报中华。

  未曾谋面,沉醉清馥素梅花。

  我植杜衡百亩,君播蕙兰千顷,

  岂惧路途遐?

  共把城墙筑,侧耳听胡笳。

 

  壮彩含诗意,狂草接唐风。

  心源造化师取,根植沃泥中。

  碑帖糅成雅韵,文墨润滋幽境,

  浩气贯霓虹。

  挥翰灵犀透,知己喜相逢。

 

  歌赤旂,吟梅雪,发深衷。

  攀登不懈,度岭越壑上岑峰。

  莫道桑榆今晚,未改初心如铁,

  奋翼逐长龙。

  寄语遥相祝,劲健挺苍松。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民政部直管希望工程书画专委会智库专家顾问,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沈鹏介居书院院聘艺术家、著名文化学者、诗书画美评家、诗人)

标签:言恭达;
责编:江南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