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一群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的大学生身着白色队服,以画笔与镜头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烽火映初心・艺绘振兴路”实践团以“数字留史+艺建冶山”为模式,构建“文化传承+环境焕新+乡村美育+生态观察”四位一体体系,为革命老区注入青春活力。
数字技术活化历史:让红色记忆在云端焕发新生
实践团深入东王老街核心区,调研桂子山战役指挥部旧址(吴氏老宅)、何仿参军处、江苏省委地下交通站等革命遗迹。运用文字实录、音频访谈、影像扫描等数字技术,系统梳理红色印记,记录下10余段抗战故事与老街变迁史的口述资料。
在桂子山烈士陵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后,退役士兵成员施俊伟制作出可交互的红色教育H5线上微场景,实现“数字+红色”的时空对话。
团队运用数字修复软件,精细化修复了征集到的10余张泛黄褪色、破损的老照片。一张60多年前的合影经成员程怡菲修复后,清晰再现历史场景。当老奶奶看到修复好的照片眼中泛起光芒时,成员们深切感受到数字技术是传承情感与记忆的有力工具。
艺术介入空间再造:墙绘里的时代叙事与乡村美学
东王老街入口处,实践团创作的三幅巨型墙绘成为新文化地标。团队以“烽火岁月 乡村振兴”为主线,通过今昔对比艺术手法展开时空叙事,融入桂子山烈士陵园、石柱林奇观与老街风情。
队长孙婵介绍:“画面融入了冶山矿坑小火车与宁淮高铁意象,用铁路变迁映射乡村发展脉络。孩童嬉戏的现代场景与英烈战斗的历史画面隔墙呼应,《茉莉花》旋律化为艺术线条,串联生态与人文主题。”融合地域文化、历史记忆与现代审美的创作,让墙体成为立体画卷。
团队采用“数字预演+手工绘制”模式,先用软件模拟效果,再调整细节。成员彭祺雯从省级非遗六合农民画中提取高饱和色调,赋予墙绘历史感与时代活力。
美育点亮童心世界:留守儿童的多彩暑期与文化传承
在冶山社区“艺绘童心”暑托班,实践团为20余名留守儿童开设“心理成长+科普实践+文化传承+创新体验”课程。VR互动让孩子们体验虚拟场景;非遗课上,孩子们临摹省级非遗农民画,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团队还为近两个月过生日的孩子们举办集体生日会。《生日快乐歌》与《茉莉花》旋律中,孩子们共唱、展示才艺、分享心愿,建立情感联结。此前完成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主题墙绘形象再现,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灵。
生态观察反哺创作:湿地治理经验的艺术转译与价值传播
冶山街道作为全省首批生态宜居示范街镇,其蔡桥河湿地(省级最美乡村健身公园)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的蜕变,为团队提供了生态样本。通过交流,团队了解了湿地治理历程。
团队将经验融入两大领域:一是设计湿地主题明信片与插画,转化生态成果为文化效益;二是在美育课开发“冶山乡村新画卷”粘土DIY项目,让孩子在创作中认识湿地价值,传播绿色理念。通过“观察-记录-创作-传播”闭环,以艺术传播生态保护。
同时,该校与东王社区签约共建了“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将形成常态化合作与资源互补机制,在提升学生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以艺术和数字赋能社区升级。
当00后大学生的数字创意碰撞革命老区的振兴渴望,当艺术笔触对话乡村发展的时代命题,实践团在冶山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生态共生的图景。从红色数字活化到街巷艺术焕新,从乡村美育到生态实践,这不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更是关于文化传承、创新与青年担当的探索。数字艺术在乡村碰撞,校地智慧融合,为冶山振兴注入新活力,也为高校参与乡村建设提供了新范式。(通讯员 赵静雅 曹双 孙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