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盐城分行助农服务点纪实 乡村振兴的金融“盐”色
2025-07-18 14:51: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清晨七点,盐城经开区步凤镇前途村的建行助农服务点已排起长队。头发花白的村民们攥着社保卡、存折,望着远处驶来的蓝色服务车,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这样的场景,已在前途村持续了2000多个日夜。

  村民刘奶奶来到设在村里的建行银行助农服务点,2分钟不到就取到了钱。过去,她要往返10公里到市区的网点办理业务,如今“家门口的银行”让她感叹“太方便了”。提起这个助农服务点,红升村村民卞大叔,也有这样的感受,“助农服务点设在村里,就像家门口的银行,走两步就到。”卞大叔说,“孩子在外省上学,每个月都要给孩子转生活费,建行银行助农服务点帮我节省了好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变化源于江苏省盐城开发区支行自2017年起推动的助农取款点建设——这一举措不仅成为普惠金融的生动实践,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便民惠农“有温度”

  “大爷,确认按这里,对,慢慢来......”早上九点半,服务点的张经理已为第8位老人办完业务。排队等候的72岁李大爷感慨:“以前进城办业务要转两趟车,现在家门口就能办,这些工作人员比亲闺女还耐心!”针对卧床患者,建行还提供“上门服务”,让金融服务突破最后一百米。智慧柜员机可办理12项高频业务,从社保卡激活到密码重置,日均服务量超50人次。数据显示,该服务点累计为村民节省交通费用超18万元,相当于为每户增收600余元。

  反诈护老“筑屏障”

  在营业厅角落,“红马甲志愿服务站”的标识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业务办理区,更成为乡村金融知识传播站。志愿者小张展示着她的“教学道具”:放大镜、老花镜、带大号按键的计算器,还有防诈骗扑克牌。每周二下午的“金融课堂”已成新民俗。志愿者们用方言编写的《防诈三句半》,通过村广播传遍乡野。2024年成功拦截诈骗9起,挽回损失23.6万元。现在村里老人见面问候语变成了“验证码别给外人”,成为最朴实的金融风控意识。

  两万公里“为民行”

  翻开服务点的“特殊档案”,存着78张泛黄的业务凭证存根:有为卧床老人办理的挂失业务,有疫情期间代买的降压药,还有帮留守儿童转账的学费记录。八年累计服务12.8万人次,相当于每个村民接受过20次服务。72岁的王大伯是服务站的“铁粉”。他记得2017年暴雨天,客户经理冒雨到他家办理社保卡挂失;也记得疫情期间,服务点坚持开门营业为老人支取养老金。现在他成了“银发宣传员”,总爱和新来的老人念叨:“存折密码不能写在本子上,取钱要避开15号。”

  八年时光流转,服务点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服务队自2017年起风雨无阻践行“周二之约”,他们累计行程超两万公里。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该行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锦旗——“存下养老钱,取出儿女心”,朴实的十字道出真谛:金融服务的终极温度,不在于科技多么智能,而在于始终有人愿意俯身倾听那些苍老声音里的期待与不安。这份每周如期而至的守候,正成为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风景线。周亚 葛海云

标签:有温度;便民;服务
责编:姬传涛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