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漫漫征途里,总有些时刻,让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尽显无遗。现代青年李执义,因一场奇妙穿越,踏入南宋建炎三年二月的江宁城。于此,他将见证风云突变,卷入赵明诚、李清照与王亦的纠葛之中,领悟名节与担当的真谛。
第一章:穿越时空,江宁初遇
现代,大学考古系学生李执义痴迷历史文化。一次在博物馆参观时,不知为何竟穿越到建炎三年(1129 年)的江宁,即如今的南京。当时,连绵阴雨将这座城浸得湿漉漉的,寒冷空气中满是压抑气息,仿佛预示着暴风雪将至。
此时身为江宁府幕僚的李执义,身着厚重棉服,望着秦淮河上被凄雨冷风打碎的灯影,满心迷茫与忐忑。这时,赵明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兄台,寒雨中独自映河观景,倒有几分雅兴啊。”李执义转身,看着眼前身着江宁知府官服却略显狼狈的赵明诚,心中滋味复杂。他清楚,这看似儒雅表象的背后,即将出现懦弱之举。
赵明诚刚从府衙回来,官服下摆沾着泥点,手里紧攥一封被雨水洇湿的密信。李执义目光一下落在信纸一角露出的“王亦”二字上。作为穿越者,他明白这意味着御营统制王亦正在密谋叛乱,江宁城马上要陷入血雨腥风。
就在这时,赵明诚年已四十多的妻子李清照,从廊下款步走来。她素色裙裾轻扫青苔,手中捧着一盏热茶,目光温婉,关切说道:“李兄想必初来江宁,若有不便之处,尽管开口。”李执义看着李清照,暗自叹息,如此才情与温柔兼备的女子,马上要遭受丈夫叛城带来的沉重打击。
赵明诚看着手中密信,心里正天人交战。他深知御营统制官王亦手握重兵,一旦叛乱,江宁城危在旦夕。一方面,他担忧自己多年收集的金石拓片毁于一旦,那是他半生心血;另一方面,他顾虑自己的仕途前程,若处理不好此事,恐将去湖州担任知府的官位难保。在这种摇摆不定中,他渐渐倾向于保住自己的收藏和性命,城防和百姓在他心里的分量,渐渐被金石和仕途比下去了。
第二章:风云突变,叛城之殇
寅时,喊杀声如惊雷般划破江宁的黎明。此前,王亦与心腹下属多次密会。王亦满脸愤懑地说:“我等为朝廷出生入死,可换来的是什么?那些高官显贵尸位素餐,尽享荣华,而我等却被如此轻视!如今城防换岗之际,正是良机,我等夺取江宁城,何愁没有富贵?现金人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乘着城乱配合金兵攻城,咱们还能谋个更好前程!”近前之人纷纷应和。
于是,王亦利用城防换岗的漏洞,带着叛军举着火把,如潮水般冲进了城衙。王亦一心想着自己为朝廷卖命多年,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赏赐,再看那些达官贵人坐拥财富,心中满是嫉妒和怨恨。加之他对南宋朝廷军事策略多有不满,自觉怀才不遇,便妄图通过叛乱,夺取江宁城的控制权,获取权力和财富,向朝廷证明自己的“价值”,并通过公开投金,换取更大利益。
一时间,百姓哭嚎声与叛军士兵喊杀声交织,整个江宁城陷入混乱。李执义被赵明诚的亲兵拽着往后门逃,亲眼目睹王亦的士兵肆意践踏百姓,心中悲愤不已。赵明诚则脚步踉跄,官帽歪斜,怀里紧紧抱着那箱珍贵的青铜器拓片,眼神满是恐惧与慌乱,不断回头张望,往日谈论金石时的从容早已不见。
李执义猛地挣脱亲兵的手,指着不远处被乱兵围攻的民房,大声喊:“明诚兄!你身为江宁最高长官,怎能弃城弃百姓不顾?我们不能就这么走!”赵明诚却带着哭腔回应:“已然无法挽回!王亦叛乱,城防崩溃,不走唯有死路!”说着,用力拽着李执义往马厩跑,心里还想着:“这些百姓跟我有什么关系,保住我的金石和性命才最重要。”路过府衙大堂,李执义瞥见墙上“守土安民”的匾额已被流矢射穿,对赵明诚的懦弱行径满心不齿。
李清照听到动静,赶忙赶来。她神色镇定,迅速指挥家丁:“你们几个,去扶那些老人孩子到安全处!其余人,跟我一起救助伤者!”自己则穿梭在人群中安慰受惊民众。当她看到赵明诚抱着拓片只顾逃跑,先是一愣,随即眼神从震惊慢慢变成失望,最后化为愤怒,紧握拳头,心中对丈夫的行为失望至极。
此刻,城中心鼓楼上,王亦腰间佩着高宗亲赐的玉带,却面目狰狞地嘶吼:“烧!把赵明诚的府衙烧了!凭什么他能坐拥金石,我却要为这摇摇欲坠的朝廷卖命!”他眼中透着疯狂与不甘,把对朝廷的怨恨都发泄在这场叛乱中。他的下属们听令,四处抢掠商铺,整个江宁城陷入火海。
然而,就在王亦以为胜券在握时,他的下属李漠誓死不肯叛国投金。身材魁梧的李漠一脸坚毅,平日里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对国家和百姓满怀赤诚之心。此刻,他领着部分不愿降金的部众,趁叛军忙于抢掠、防守出现漏洞,发动突袭。他低声对身旁将士们说:“我等食国家俸禄,当为国家和百姓尽责,绝不能让这些叛贼得逞!”他们一部分人负责吸引叛军注意力,另一部分人则悄悄绕到叛军后方,前后夹击。他们凭借对城内地形的熟悉和对正义的坚守,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李漠一马当先,手持长刀,在敌阵中勇猛拼杀,带领部众经过一番苦战后,以少胜多,成功挫败王亦的叛乱,控制住局面。
李漠深知金兵可能趁乱攻城,于是连夜加强布防。他有条不紊地指挥众人,在城墙上增设滚木礌石,加固城门,安排士兵严守各个城门,还在城周设置瞭望哨。果然,大兵压阵、前锋已逼近城下的金兵将领,眼见江宁城防守重新稳固,攻城无望,最终无奈退兵。
第三章:诗中大义,名节之重
叛乱虽被挫败,但江宁城已满目疮痍。赵明诚回城,面对百姓冷漠的目光和满城死寂。府衙已成废墟,他慌乱中未带走的金石拓片散落一地,全被叛军马蹄践踏得粉碎。
李清照静静站在废墟前,神色平静却难掩无尽哀伤。看到弃城的赵明诚回来,她心中满是怨恨,日后她写下一首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这首诗可见她心中满是悲愤,对丈夫的行为失望至极,同时对正义和名节有着坚定信念。她觉得,人活一世,就该像项羽一样,有气节,有担当,绝不能像赵明诚这般懦弱。
赵明诚因弃城等罪被朝廷革职,妻子的这首诗让他无地自容,他几次想辩解,最后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他明白,自己的行为已让他失去妻子的尊重和百姓的信任。李执义看着赵明诚,心中感慨,曾经那个口口声声把名节视如金石的文人,在生死关头,却为了自己的性命和金石拓片,抛弃一城百姓,在妻子的诗里,成了项羽最不屑的那种懦夫。
几日后,赵明诚病倒在床。李执义前去探望,赵明诚正对着半块烧焦的鼎铭拓片发呆,嘴里喃喃:“李兄,我当时只是想保住这些东西,保住大宋的根……”李执义看着他,心中五味杂陈,低声说:“根在人心,不在这些拓片里。真正的名节,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而不是弃百姓于不顾。”
第四章:穿越之悟,历史回响
七月,赵明诚在悔恨与病痛中病逝。李清照整理遗物时,发现他枕下藏着片碎玉,上面刻着李执义那日说的话:“名节如草芥,却能烧出星火。”她看着这行字,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赵明诚到死都在纠结自己的行为,可一切已无法挽回。
一日,李执义站在秦淮河畔,看着李清照乘船南下的背影。江风掀起她的棉袍一角,她身姿依旧挺拔,宛如一面不肯倒下的旗帜。李执义摸摸腰间的玉佩,心中豁然开朗。这一趟穿越,他见证了人性的丑恶与光辉,看到在历史洪流中,有人为了一己之私抛弃责任,有人却用诗词和行动坚守名节与大义。
不久后,李执义莫名回到现实。看着繁华的现代都市,他不禁思考,历史虽已远去,但其中的教训和启示永远值得铭记。当今社会,面临困难和抉择时,仍有人像赵明诚一样,为个人利益退缩,抛弃责任;但也有许多人像李清照一样,坚守正义,勇敢担当。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明白,名节和担当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无论哪个时代,都应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