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启|成贤街上的文化积淀
2025-07-16 07:55: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王宏启  
1
听新闻

  前不久,与老友聊起南京的文化街巷。从“三条诗巷”的棉鞋营、龙蟠里、胭脂巷,到丹凤街、贡院街、朱状元巷,从长江路、颐和路,到乌衣巷、成贤街,细细数来,这样的街巷,在南京多的就像“古董铺子”,最终我们共同认为最有文化积淀的,要数“成贤街”。

  成贤街的具体位置,在四牌楼的东侧,长约一公里,不短,也不算长,南北走向,南至珠江路,北到北京东路。论年代,成贤街已有640多年,相比南京的城市史,不长,也不算短。若论历史地位、文化积淀,放眼全国,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传奇街巷。

  成贤街的行道树,自有特色,它不同于南京其它众多的街巷遍种梧桐,而是植满槐树,槐树花开,满路芬芳。幽幽淡淡的槐花香气,向南绵延到碑亭巷,向北弥漫至鸡笼山。鸡笼山,因为形似鸡笼而得名,南京人却习惯叫它“北极阁”。碑亭巷,是个老式的自带美感的街巷,巷内的木香花和“碑亭印记”的墙绘,相得益彰,尽显文艺范儿。

  成贤街的名字,源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批准成立国子监,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官办高等学府,不仅接纳国内学生,还培养外国留学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凡是从这儿毕业的学生,即可成为所谓的“贤人”,从此获得做官的资格。孔子曾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于是,国子监的官员取孔子之意,寄寓监生早日成才,成为国之贤人,并将国子监学生们常走的一条路,取名“成贤街”。

  朝廷为了显示国子监的庄严隆重和皇家礼仪,当年在成贤街的东南西北四个路口,各建一座牌坊,民间称为“四牌楼”。遥想当年,成贤街书声琅琅,士子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这里,其中就有吴承恩、汤显祖,而教授他们的则是李贽、顾起元、吴伟业等教官。

  永乐年间,国子监最为鼎盛,有近万名的国内外监生,他们在这里酿造了一部世界上最早、内容涵盖最广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明代的国子监,也确实培养出不少皇帝喜欢的“大贤大儒”,其中有三位还担任过内阁首辅。

  一曰徐阶。他累官为国子祭酒,迁礼部侍郎,进礼部尚书,后为严嵩所忌。面对严嵩父子的专权,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以卵击石,于是改变策略,事事顺着严嵩,从不与他争执,暗中却积蓄力量。不久他参预机务,地位仅次于严嵩。嘉靖四十一年,徐阶收集了大量有力的证据,告发严嵩父子,皇帝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徐阶继任首辅之后,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进入内阁。为了革除严嵩时期的弊政,徐阶在内阁办公室墙壁上写了这样一个条幅:“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他的做法,得到朝中上下的拥护,称他为“名相”。

  二曰高拱。高拱在裕王府度过九个春秋,升礼部尚书后,召入直庐,并以青词见宠。入阁后,高拱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接任首辅后,他开始有点飘飘然,趾高气扬起来,颐指气使。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切责高拱擅权无君,令其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三曰张居正。他进入朝廷以后,效仿老师徐阶的政治策略,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取代高拱为内阁首辅,开启了“万历新政”。在革新官场吏治、整顿土地财赋、充实国库收入、修复军备边防等方面,张居正着实做了一些实务。

  回看这三个国子监毕业的内阁首辅,徐阶的隐忍而为,高拱的傲慢而为,张居正的担当而为,都说明他们有智有谋,都是治世之能臣,但他们都喜欢独断专权,既相爱又相杀。他们之间总的关系是继任者关系,却都为最高权力而斗争不已。他们一方面是能臣,身负绝学,但同时又是表里不一的人,权谋者也罢,孤独者也罢,都是那个时代造就出的所谓“大贤大儒”罢了。

  到了清朝末年,南京的国子监变成了三江师范学堂,也就是现在南京大学的前身。

  为何取名“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章程》第一章第一节,就“正名”曰:“本学堂名三江师范学堂,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学。”安徽历史上曾经隶属于江南省,所以简称为“三江”。

  将学堂定性为“师范学堂”的主张,源于两江总督刘坤一,他认为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不幸的是他不久病逝。他的接任者张之洞,循着这一思路精心设计,筚路蓝缕,终于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

  当年的张之洞,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多重角色:他既是“洋务运动”后期的“扛鼎者”,又是清末“新政”的“领军人物”,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了学堂里的数代学人。

  1903年2月5日,张之洞在《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中,开宗明义,重申了“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的观点,并禀报皇上:“兹于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人士皆得入堂受学。”

  著名科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画家张大千、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等都是学堂的早期毕业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师范学堂停办。

  1922年夏天,梁启超第—次来到古都南京。他下榻在成贤街东南大学校舍内,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学生们课余时间都喜欢去拜访他。他总是精神饱满,一手写作,一手摇扇,居然能够一面写,一面回答学生们的提问。在《为学的趣味》的讲座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趣味主义人生观”。他认为,人生最好的生活应当是:“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了沙漠,要它何用?” 何谓趣味呢?粱启超解释说:“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梁启超在南京讲学期间,鸡鸣寺的住持捧着文房用具向大师索求墨宝,他针对时弊,沉思片刻,借用陆游的诗句,欣然写下:“江山重叠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1923年,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孟芳图书馆”落成,张謇题匾。图书馆建筑造型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比例匀称,构图稳实,风格隽雅。如今,图书馆入口对面还摆放着一块明朝龙头石雕,更衬出建筑的悠久历史。

  在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校园的西北角,一条蜿蜒的曲径通幽处,有一株历经千年的六朝松,与六朝松相邻的是一座西式平房,茅屋三间,草堂周围植以梅树,命名为“梅庵”,门前悬挂校训木匾:“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号“梅庵”,是两江师范学堂校长、书画家,他为人正派,以培养人才为已任。六朝松和梅庵下,先后云集了许多艺术大师执教于此: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戏曲研究家吴梅,美学大师宗白华,绘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等人。

  1923年8月,梅庵迎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瞿秋白、邓中夏等人的精彩演讲,使大会高潮迭起,梅庵成了引人特别注目的地方。

  成贤街66号,院内有一座三层阅览楼,是南京图书馆的旧馆,也是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旧址,它是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

  成贤街104号,正对着东南大学的东门,是杨廷宝先生的故居。这个不起眼的院子,两层小楼,是他亲自设计的杰作,取名“成贤小筑”。杨廷宝享誉建筑界,和梁思成并称“北梁南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山陵音乐台等,他都主持参与设计。

  成贤街112号的小洋楼,是原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故居。他极爱书法,那一手颜体,极有名声,中山陵碑亭上所镌的颜体大字,即出自谭延闿手笔。

  漫步成贤街,这里贤人成街,建筑独特,文气依旧。几百年来,这里一直群贤毕至。成贤街,已经是一条通往古今和未来的“成贤”之路,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它的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南京的城市肌理之中。

标签:学堂;师范;贤街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