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书我说 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64)|伯渎河:滋育江南文化根脉与新枝
一川碧波 满载吴歌
2025-09-01 21:5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姬传涛  
1
听新闻


一川碧波 满载吴歌

伯渎河:滋育江南文化根脉与新枝

  “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元朝初年的一个秋夜,翰林大学士、书画家赵孟頫泛舟游于伯渎河上。眼前是灯影点点,耳侧是渔歌传唱,仿佛徐徐展开一幅吴地风物画卷,赵孟頫顿起怀古之思,写下了这首《夜泊伯渎》。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条人工运河”。商朝末年,吴泰伯为方便灌溉和运输,在江南地区开凿了这条运河。此后,伯渎河成为吴越地区的重要水道,不仅见证了吴地文明的崛起与繁荣,而且在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持续滋养着吴文化的兴盛。

  今天的伯渎河碧波荡漾、水声依旧,如同一条飘然的丝带串联起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不仅蕴含着泰伯开渎、文人泛舟的诗意记忆,也化身为城市文旅融合的鲜活地标,继续吟唱着“江南之歌”。

伯渎河 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泰伯开渎启文明 千年水脉润吴地

  沿着古朴的石阶,登上无锡最负盛名的石拱桥——清名桥向东眺望,伯渎河与大运河紧密相连。澄澈的水面上,船夫摇橹而过,旖旎吴歌伴着微风而来:“如果你来江南,请你千万别乘船,那清渠如网会织成湖,缠住你的心呢,让你永流连……”

  谈起伯渎河的起源,绕不开“泰伯奔吴”的故事。据《史记》记载,三千多年前,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亦称太伯)为成全父意,将周室君侯之位让于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离开岐山,定居梅里。“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彼时的梅里并非鱼米之乡,当地水泽纵横,土民以渔猎为生。泰伯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大力发展农桑、传播礼仪。为满足灌溉泄洪之需,泰伯率领无锡民众疏百渎为河,开挖了一条绵延上百公里的水道,世称“百渎河”,后人为纪念泰伯将其改名为“伯渎河”。河流两端牵起蠡湖与太湖两大水系,并与两侧九条支河相连接,形成“一渎九泾”的格局。伯渎河的开凿,大大提高了太湖流域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从此,千里泽国变万顷良田,哺育了万千百姓。

  “据史料记述,伯渎河应承载着运兵、运输粮草辎重的功能,但在泰伯和仲雍时期这不是最主要的。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来看,伯渎河的本质是一条民生之河、和平之河。”无锡市档案局原局长、江南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汤可可告诉记者。

  在汤可可看来,伯渎河的开凿及后续江南原始人工河道体系的形成,有力推动了该地区的水利建设,促进了上古吴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大大提升了地区文明程度:一是生产,因为河道纵横贯通,便利灌溉,对江南稻作和蚕桑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构成该地区农耕文明的基本底色。二是生活,人们依傍河道而居,从河道取水用水,满足日常需要,同时也通过河道出行,实现货物运销和人员往来交流,由此带来社会分工及合作的深化。三是生态,河道的开挖、疏浚,使得本是水乡泽国的江南地区水与陆的空间分野变得分明,河道湖荡的边界逐渐稳定,人们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增强,人群聚居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环境相应改善,这对于社会组织和国家形态的提升改善,无形中起到积极作用。“‘民无得而称焉。’所以史志文献中才有这样对泰伯的记载,代表着百姓对泰伯人格与功绩的高度赞美。”

  以伯渎河为发端,江南的先辈们昼夜不舍,迅速编织起一张通江达海、联动八方的水网,无数舟楫往来纵横,为江南带来商品交易的繁荣活力,为远方送去吴地文化的浪漫气韵,奔流的河水中流淌着许多动人故事——东汉《越绝书》记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即范蠡、西施二人驾一叶扁舟,顺着蠡湖经伯渎河飘然而去,后再沿邗沟北上,泛舟五湖,消失于烟波浩渺之中;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生于梅里,在伯渎河的滋养下长大,后来配合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成就称霸春秋诸侯的吴王阖闾;明万历三十二年,伯渎河畔东林书院里,满腔热血的志士们发出针砭时事、锐意图新的时代新声……

  碧波长流承古韵 梅里舟行迎新潮

  当历史往事随着碧波远去,流淌三千余年的伯渎河依旧灵动,每一滴水都浸润着江南文化的风姿。

  近年来,无锡连续多年举办吴文化研究论坛,汤可可有了更多机会前往“三泰遗址”(泰伯庙、泰伯墓、泰伯渎)踏看。“大约是2005年起,苏州大学的几位教授朋友连续三年到无锡考察泰伯庙会,以作为‘吴地节庆民俗系列研究’中的一个案例,并邀请我作陪同。这几年的每个正月初九,即泰伯庙会当天,我都一早赶往梅村,观摩泰伯庙的泰伯祭典,以及祭典之后的乐舞迎神、民俗巡游、庙会集市、非遗展演等。研究团队全过程、多角度地记录庙会过程和场景。”汤可可向记者回忆,在这一过程中,自己见证了当代伯渎河畔的庙会盛况,人们借此机会,或祭奠先贤颂其功德,或购买商品,补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或观赏表演,享受文化艺术和工艺智慧带来的快乐。

  “虽然因为战争和动乱,历史上的泰伯庙会时有中断,但自泰伯庙重建后,千百年间,伯渎河两岸一代又一代的民众,都会在新春正月初九汇聚到庙前,通过参与迎神赛会、灯会、市集、节场等,在纵情娱乐和欢笑中,传承祖辈的情感和精神,表达自己对太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每次站在伯渎河边,汤可可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泰伯庙会的种种盛大场景,以及泰伯后人的真诚和开朗。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泰伯庙会的文章,提交吴文化研究论坛作交流。

  2014年,“江南第一庙会”泰伯庙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4年,泰伯庙会作为春节文化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新春正月初九,伯渎河畔人声鼎沸,以“世界非遗”为亮点的民俗巡游,将传统民俗表演与当下流行的国风快闪等元素结合,推动“国潮”走向“世界潮”。活动现场,无锡高新区还向一批海内外自媒体大咖、国际友人集中授牌,聘请其担任吴文化全球推广使者。此外,全省首个游船共享直播空间在伯渎河上启用,计划联合长三角博主构建文化、生活、科技主题的直播内容矩阵,进一步吸引博主驻留创作,形成“线上引流、线下消费”闭环生态。

  三千年流水汤汤,三千年风华依旧,伯渎河滋养着新的“江南故事”。“近年来,无锡市及新吴区高度重视伯渎河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以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契机,在继续利用伯渎河灌溉排涝功能的同时,加强河道水系生态建设、历史文化内涵发掘,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文旅’的作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单’。”汤可可认为,未来应继续关注吴文化溯源,加强伯渎河及沿河地带的考古发掘,包括伯渎河水工、泰伯墓等,进一步探索吴文化的起源和特质;为吴地文化“理脉”,从泰伯、仲雍到东汉梁鸿、孟光,再到明清无锡华氏、邹氏、钱氏家族,再到近现代华蘅芳、钱穆、钱伟长等文化名人,重点梳理名人文化、科教文化、慈善文化的脉络;聚焦文化景观建设,以泰伯庙、泰伯墓、泰伯渎为主干,结合伯渎河及相关湿地的生态建设,将清名桥、七房桥、荡口古镇等周边景区景点“串珠成链”,着力打造伯渎河文化品牌。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标签:伯渎;泰伯;渎河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