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有看头|一圆一方,盐文化源远流长的“铁”证
中国海盐博物馆陈列着两块生锈盘铁
2024-03-31 19:3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爽  
1
听新闻


中国海盐博物馆陈列着两块生锈盘铁——

一圆一方,盐文化源远流长的“铁”证

  千年盐渎,因“盐”而生,以“盐”为名。在盐城“红、蓝、白、绿”四色文化中,白色即指“海盐文化”。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不仅孕育了盐城灿烂辉煌的历史文脉,也在江苏大地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海盐印记。

  想要了解盐城盐文化的千年脉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进中国海盐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由国务院批准全面反映中国海盐文明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中国海盐文化历史资料,集中展示了中国海盐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时代风采。

  中国海盐博物馆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展厅内,陈列着两件国之重器。一件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盐城市县前街的圆形盘铁,另一件是同一时期在盐城市滨海县陈涛镇的一艘沉船上发现的方形盘铁。为何称之为“重器”?一是因为它们的自重,每块均达2吨左右;二是源自它们厚重的价值底蕴,作为目前全国仅有的完整制盐工具,这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印证了我国早期海盐生产工具的形制,折射着海盐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整块盘铁


  圆形盘铁直径约为1.9米,四周均匀分布10个长22厘米、宽20厘米的鋬,外形类似齿轮。中国海盐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顾倩告诉江南时报记者,盘铁是唐宋时期盐城地区重要的煎盐工具,由官府统一制作。如此硕大的盘铁应当如何使用?顾倩介绍道:“它相当于一口巨大的平底锅。首先要砌好一个直径相当的灶台,将盘铁架上去,四周的把手和灶台通过榫卯结构稳固后,再在盘铁的四周围上一圈围栏,将制好的卤水放在盘铁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逐渐被蒸发,盐就会析出来。每块盘铁的产盐量可以达到250-300千克,一昼夜可产盐1吨左右。”“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北宋词人柳永所写《煮海歌》描述的大抵就是“煮海为盐”的演变过程。

  “唐代盐城境内设立盐城监、海陵监,正是利用这样体形大、产量高的盘铁,才使得这两所盐监每年的盐产量达到全国之最。国家赋税,盐利居半,盐城所产的淮盐在当时占到全国盐税的一半,盐城也因此一跃成为‘上县’。”顾倩说道。

切块盘铁


  在圆形盘铁一侧的展柜里,陈列着一块已经生锈的方块盘铁,重达400多千克,与之类似的盘铁一共出土了22块。据史料记载,整块盘铁在北宋之后逐步演化成切块盘铁。为何要把整块的盘铁分割成很多块?顾倩告诉记者:“一是为了防止盐民掌握生产工具后私自煮盐,所以将整块盘铁分割下来发到每一户人家保管,等到煎盐的时候,再将切块盘铁拼成整块;二是由于盘铁厚重、硕大,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扩大盘铁的面积,但每一次融化的铁水受到局限,为此只好将大盘铁分块浇铸,用时再组合成一个较大的盘铁。”

  制盐工艺,是人类开拓精神和技术创新的智慧凸显,也是盐民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盘铁因厚重难热,每一次举火,常需连续煎烧半个月左右。一户烧完,他户继之。“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便是煎盐旺月时盐民艰苦奋斗的白描。

  自汉代以来,盐城就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顾倩表示:“这两块盘铁是盐城海盐文化源远流长的‘铁’证。透过它们,我们既能感知先民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也能窥见国家为防范私盐、保证税收的盐政管理。”

  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人类文明的生动故事。为了更好地守护文物,传承文脉,中国海盐博物馆已经依托馆藏文物——盘铁,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社教活动、知识讲座,开发了诸多文创产品,致力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标签:海盐;盐城;海盐文化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