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农文旅融合绘就芮家村“乡村锦绣图”
2023-09-25 21:14:00  作者:姬传涛  
1
听新闻


农文旅融合绘就芮家村“乡村锦绣图”

  九月的南京溧水,有着清新桂花香和凉爽微风。走进晶桥镇芮家村,挂在枝头的橘子还泛着些许青色。蓝天下碧水间白鹭翩飞,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浮现在眼前。每逢周末、节假日,田间湖畔游客如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村民们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这里却是另一番面貌。1987年11月17日,《新华日报》01版刊发文章《溧水晶桥乡皮鞋生产一条龙》,其中提到过去晶桥镇有大小24家皮鞋厂,年产皮鞋30万双。此外,当地经济来源除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传统业态,还引进建设了30多家重工业企业,“高污染高回报”的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挑战。

  2012年,伴随着溧水将绿色崛起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晶桥镇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彻底关闭了园区内所有化工企业和露天采矿企业39家,实现“化工重镇”向“美丽田园”的蝶变。在此背景下,芮家村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取得丰硕成果:2015年获评南京市“富民创业示范村”“生态优美示范村”,2016年被省农委评为“农业观光休闲”示范村,2017年获评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同时,芮家村不断深化农文旅创新融合发展,目前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年创收超2800万元,激发乡村振兴不竭动力。

  文旅融合

  800年古村焕新生

  芮家村位于晶桥镇东南,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涵盖芮家、石山下、马村等10个自然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本底和便捷的交通区位,其中最耀眼的“文旅明珠”便是石山下村。

  度过近800年岁月的石山下村,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建于1820年的刘氏宗祠白墙黑瓦,保存着起源于西周的13本刘氏宗谱;祠堂门口生长着两棵400多岁的雪柳树,传说可根据结出的果实形状预测粮食收成,被当地人称为“年成树”;村中心,500年树龄的桂花树每年开花两次,香溢全村……迷人的自然风光与古朴的江南村居交织,令人心旷神怡。

  “2013年以前,石山下村村民还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年轻人基本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芮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家春回忆,随着溧水区石山下村美丽乡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村里修起了四通八达的平整公路;收购46户房屋用于打造游客中心、非遗展示馆、田园民宿等公共文旅基础设施,让村民们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对于这些饱含历史的房屋,我们在改造提升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历史原貌,让游客体验到古色古香的石山下村风情。”

  “立足‘石山下村1.0版本’,我们以‘还乡’再造为理念,与时俱进打造魅力旅游乡村。”刘家春介绍,2016年,在综合利用石山下村刘氏宗祠的基础上建设石山下村史馆,对古村历史沿革、文化风俗、乡贤名人等进行展示;2019年4月,全国最大的供销社主题博物馆——中国供销社博物馆在村中开馆,展示供销文化的独特魅力;围绕“运动+健康”产业,修建自行车骑车道、健康慢行步道、自行车赛道等约50公里,打造南京户外运动优选目的地……如今的石山下村已成为溧水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优等生”,先后获评“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首批传统村落”“南京市民宿示范村”等荣誉。

  乡村文旅的发展也唤起了村民们回乡创业的激情。刘家春告诉记者,目前,石山下村能同时容纳近120人住宿、500人用餐,米糕、青团、豆腐、酒酿、麦芽糖等石山下村特色美食吸引了大批游客。“现在村里一到节假日就格外忙碌,生意挺不错的。”村民傅竹平表示,他原本在乡镇企业上班,随着家乡的发展决定返乡创业,现在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每月平均能有上万元收入。

  非遗传承

  开启乡村振兴“绿引擎”

  “又值春茶开采时,溧水县出现了与往年不同的景象:茶农们舍弃一家一户炒制习惯,纷纷挑担鲜叶上茶场,请求代为加工和包装,有的还签订使用其茶叶品牌的协议。”2001年4月15日,《新华日报》刊发文章《溧水:小茶叶做成大产业》,介绍了晶桥镇等地如何让小茶叶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大“茶业”。

  刘家春告诉记者,除了乡村文旅,芮家村有三大支柱产业——1500亩的青虾养殖、1500亩的茶园基地、万亩中山园林苗木种植基地,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雨花茶”的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雨花茶,以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于世,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至2006年期间,南京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雨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陈盛峰在南京周边不断寻找,最终选中了芮家村的沃土。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与芮家村携手打造了800亩雨花茶生产基地,借助当地适宜的环境气候与“梅茶间作”等种植模式,为江苏增添了一抹清幽茶香。

  茶业的发展离不开广阔的农村,更要反哺农村。十多年过去了,芮家村的茶园基地发展至上千亩,辐射带动了周边数万茶农就业,芮家村从过去“路不通、电不通,到处都是茅草棚”的小村,变成桃红柳绿、家家盖起新楼房的现代村庄。据了解,南京现有13万亩茶园,年产值近5亿元,带动3万茶农增收致富,雨花茶已成为江苏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

  人才兴,产业兴,乡村兴。2020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乡土人才建设发展项目评审,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获评首批“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陈盛峰介绍,目前公司有省、市、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名,江苏省乡土人才6人,已投入800多万元用于打造教学基地等非遗传承保护。生产基地炒制人员老、中、青传承有序,现有场地一次可供50名学徒参与现场炒制;此外,还与浙江大学、湖南农大等全国多所高校合作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培育茶业“生力军”。

  2022年,晶桥镇投资700万元在陈盛峰的雨花茶种植基地建设雨花茶文化展示馆、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雨花茶非遗工坊、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阵地,进一步构建雨花茶绿色富民产业。陈盛峰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不断磨炼传承雨花茶精湛制作技艺、擦亮南京城市文化名片是我的责任。我们也将继续充分发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传承示范作用,推动溧水美丽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扫描二维码观看

现场采访视频

标签:遗传;绿引擎;雨花茶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