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工业大省,孕育出了优秀的工业文化,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科学保护与开发,对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等都具有长远意义。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力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加快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相关文件与政策。江苏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通过完善法制法规、将工业遗产纳入规划和保护名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方式路径,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江苏的99处重点工业遗产大部分已经处于保护开发状态,其中18处仍在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只有17处被闲置待利用。
然而,江苏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尚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应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拓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路径。
制度层面: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都未明确提到工业遗产概念,且江苏工业遗产的产权多属于企业或个人所有,对产权人而言,工业遗产保护和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是一对矛盾体,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的前提下,企业拆旧建新,相关部门难以介入。基于此,应加快制定颁发专门的工业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或对现行的部分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修订,将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予以明确。地方政府则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要酌情制定相关法规。
组织层面:成立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专业性机构。一是搭建江苏省工业遗产大数据平台。采用申报登记制,由遗产产权所有人依据信息采集标准,在各级工信部门的引导下按统一标准对工业遗产进行申报登记。二是制定科学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体系,做好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工业遗产特质的保护开发方式。三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研究,并在成果展示和对外宣传方面做细做实。此外,还应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工业遗产方向的基础研究,从文化、经济、技术等多角度探讨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经验、可持续经营问题。
规划层面:有机融入城市修补与发展规划。我国空间规划编制分属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亟需明确工业遗产规划部门归属,进而有序开展政策制定和保护规划方案设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工业遗产的价值、当地的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确定工业遗产项目的保护开发方式,因地制宜地打造重点工业遗产项目,比如大运河文化带工业遗产文化工程项目,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布局,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和谐。
资金层面: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金融保障体系。江苏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政府为主体,构建相对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开发金融保障体系。将保护开发所需的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适度采用税收抵扣、资金补助等方式调动遗产产权单位对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积极性。成立工业遗产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组织专业人员对工业遗产项目进行系统评估,制定科学合理投资方案。
技术层面:加强数字技术赋能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因地制宜,建立各类工业遗产主题博物馆、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等,加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技术运用,增强游客体验感。拓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研发工业遗产主题的数字化社会教育课程及工业元素的文创产品,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消费,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运用数字化声光电技术,利用工业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等资源发展沉浸式工业旅游,打造沉浸式演出业态,实现工业旅游与工业科普的深度结合。遗产产权单位、运营管理单位等部门还需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数字化新媒体、新方式,向社会讲述工业遗产的魅力,弘扬蕴含在工业遗产中的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
作者:王波,博士,南京中智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任文龙,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本文关于江苏工业遗产的数据资料主要源于2020年江苏省工信厅开展的全省工业遗产普查调研,涉及99处重点工业遗产,其中有9处已经被工信部列入国家工业遗产。)
刊发于《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第13期 (2022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