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20年全国23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占8个,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和南通,且GDP总量达13.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29%。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具有发展万亿级城市群的天然基础。立足“十四五”发展城市群战略规划,发挥长三角地区万亿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优势和产业资源、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地理集聚优势,有助于激发长三角地区文化和旅游市场消费活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内外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格局。
发挥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长三角地区万亿级城市群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优势。长三角地区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祥地,率先实施产业数字化、现代化转型。其一市三省经济发展体量大、产业创新能力强、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高、社会开放程度高、文化底蕴厚、自然生态环境好,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还是在人文都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先发优势,且在长期区域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近年来,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长三角一市三省为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不遗余力地加大区域间合作。通过共同打造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等,为资源互换、产业创新链一体化提供了基础,逐渐形成区域文化共通、要素共享、产业共建、政策共商的一体化、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长三角地区万亿级城市群具有产业资源、人口要素的地理集聚优势。不论是轨道交通,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地区相对较为完善,是全国物流、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如上海市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在“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8)”中上海位列第三;在国家设立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长三角地区有十三个城市率先入选;全国快递业务量排名前50的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1/3以上,共17个;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人才核心区之中,长三角人才数量最高,占全国比例近20%。
因此,长三角地区万亿级城市群率先积累了经济发展的规模优势。截至2020年末,长三角地区已经产生了8个万亿级城市,其中GDP排名前十的有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区域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有研究显示,近年来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中心极化趋势在不断减弱,尤其是江浙沪一市两省的差距几近于零。[1] 这就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已经逐渐由区域中心城市主导模式转向区域万亿级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
繁荣区域内外双循环的文化消费市场
激发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文化消费活力,繁荣区域内外双循环的文化消费市场,根本要继续夯实长三角一市三省的区域协同效应。一是要消除长三角区域内文化消费市场壁垒,避免虹吸效应,畅通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内循环。在此基础上,强化与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区域联动,由点及面,分步骤地实现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走出去,实现长三角区域外更大范围的循环。二是要建立长三角地区标准化、统一化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帮助文化和旅游相关人才和企业家落户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探索建立适合文旅类人才发展的弹性户籍制度,以众创空间、文化街区为空间载体,建设区域间人才集聚试验区。三是充分挖掘区域内外文化和旅游遗产资源,让能够唤起消费者文化认同的符号、故事、形象、建筑、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为文旅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开发赋能,通过文化产品生产和旅游开发为长三角地区政治和经济塑造文化景观,消除区域间文化距离,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激发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文化消费活力,繁荣区域内外双循环的文化消费市场,重点要利用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的先发优势,创新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一是在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与项目开发方面创新。注重将传统文化遗产和新兴文化业态相接合,更大程度上发挥文旅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抓手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开展文旅市场调研。在了解不同阶层、身份、背景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基础上,厘清文化消费主体迭代和升级的多元化特征。既要在收入、税收、社保等制度方面增加人民的获得感,提高人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去产能、补短板,分级、分类、分区地开发生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既要让消费者消费得起,又要让消费者消费得好。三是率先深化实施文化消费试点,在发放文化消费券、举办文化产品和服务促销活动、办理文化消费惠民卡等措施之外,从积极推广、教育培训、示范引导等方面提升消费者文化素养,培养居民文化消费习惯,构建懂文化、爱文化、文化生活丰富的美好生活方式,使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激发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文化消费活力,繁荣区域内外双循环的文化消费市场,关键要利用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的集聚优势,扩大文旅产品和服务市场的集群效应。一是建立长三角万亿级城市联盟,构建长三角文旅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和文化消费集聚区,缩小区域间制度壁垒和交易成本。二是发挥第三部门协同监督管理作用,探索建立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文旅市场自组织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的自由流动与公平竞争,畅通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优胜劣汰,同时严惩盗版侵权和行业垄断行为。三是正确认识集聚优势下的外部规模经济特征,防止文旅资源错配,警惕集聚不经济情况的出现。这就要转换思想,不以一味追求规模体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圭臬,而以多元并蓄、创意创新的集约型经济为目标,保障长三角万亿级城市群文化消费可持续性发展。
[1] 刘天宇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规模分布与产城人融合发展研究[D] 苏州大学,2020:61
张苏秋(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教授,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本栏目由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供稿
刊发于《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第10期(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