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匠心育桃李,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宝玺教授
2025-10-27 11:40: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曹冬 王苇  
1
听新闻

  导师简介:王宝玺,男,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瑞士圣加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江苏省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教育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10余项,指导成功申报30余项省部级课题。发表高质量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1部。获评国家、省级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江苏省科研先进个人、镇江市十佳教师、江苏大学最受学生欢迎十佳教师、江苏大学十佳优秀研究生导师,多次荣获“江苏大学优秀教师”“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五度”匠心育桃李,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有这样一位深耕教育领域的 “引路人”——他是学生眼中“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 的良师,是同事心中“善创新、肯钻研、重实干”的榜样,更是扎根教育一线十余载,用“五度”育人智慧点亮无数学子未来的王宝玺教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教育故事,感受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坚守。

  一、以“温度”暖人心,让教育有“人情味”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双向奔赴,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这是王老师的育人理念。

  在他看来,教师的“温度”,是学生敞开心扉的底气,更是点燃学习热情的火种。他总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学生因学业压力情绪低落时,他会主动约到办公室耐心倾听并引导;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也会主动关心并尽力帮助学生。这份关怀从不流于表面,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记住学生的研究兴趣,关注他们的实习动态,甚至离校返校后的平安问候。正是这份“人情味”,让他与学生建立起超越师生的信任,不少学生毕业多年后,仍会带着困惑向他请教,而他始终是那个耐心的“引路人”。

  二、以“深度”筑根基,让培养有“含金量”

  “培养学生,不能只教‘是什么’,更要让他们懂‘为什么’、会‘怎么做’。” 王老师始终以“专业深度”为核心,为学生筑牢学术根基、提升实践能力。

  针对学硕,他着重培养“问题意识”,不直接划定论文选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专业核心文献,找出研究中的争议点与空白区,再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确定方向。在其指导下,多名学硕论文获评“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面向专硕,他创新“老生带新生”帮扶机制:每周开展“讲课训练营”,新生试讲后,老生从“课堂节奏”“板书设计”等细节进行点评,最后他再针对“教学设计逻辑性”“学生主体性体现”等提改进建议。经此“层层打磨”,其指导的专硕研究生连续多年在“田家炳杯”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中获斩获奖项。

  三、以“广度”拓视野,让成长有“可能性”

  “现在的学生,需要的不是‘单向度’的知识,而是‘全方位’的素养,所以我们要主动给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王老师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搭建“走出去”的平台,用多元体验拓展成长边界。

  在学术视野上,他主动指导学生参与并申报课题,带着学生做访谈、调查、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让他们和领域内的专家、同行交流,全面拓宽科研视野。在实践能力上,他全力帮助专硕研究生“站稳讲台”,鼓励学生赴青海海南州开展支教活动、在句容、丹阳等地的中小学顶岗实习,跟随优秀教师学习“课堂管理”“学情分析”等实用技能。“给学生多搭几个平台、多提供教育资源、多开几扇窗户,让他们在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他们就可能看到更广阔的未来。”在他的推动下,不少学生在支教中找到职业方向,在实习中练就教学本领,成长的可能性不断延伸。

  四、以“尺度”养习惯,让言行有“约束力”

  “爱学生不是‘放任’,而是用明确的规则帮他们养成好习惯。”王老师认为,教育的“尺度”,是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桥梁。

  王老师的“尺度”教育,藏在课题组十余年不变的“铁规矩”里:每周召开组会,提前明确流程——学生需梳理“本周学习进度”“待解决问题”“下周计划”,并准备好汇报材料;会上不搞形式主义,所有讨论都围绕问题展开,他会结合自身经验给出具体方案。遇到学生未达要求,他从不大声批评,而是先“找根源”,帮学生调整心态。“‘尺度’不是‘苛刻’,而是帮学生划定‘成长安全区’,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他的学生大多养成了“计划清晰、执行力强”的习惯,这成为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五、以“高度”立目标,让追求无“天花板”

  “不要给自己设限,你能达到的高度,远比你想象的要高”。王老师总用这句话鼓励学生,帮他们打破成长的“天花板”。

  2021级一名跨专业报考小学教育专硕的学生,因专业基础薄弱,连备课、教学设计都无从下手,曾焦急求助。王老师未简单说教,而是从“一堂课的目标怎么定”拆解基础概念,结合小学课堂实例梳理思路;备赛时陪学生打磨方案,从环节衔接、互动设计到调整试讲语言,还引导学生站在小学生视角思考课堂兴趣点。最终,该生打破“研一学生无参赛资格”惯例,成为省级赛事“种子选手”,更获“田家炳杯”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十余年来,王老师指导的70余名学生中,有20余人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0余人成为中小学“教学骨干”,10余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教育科研领域深耕。他用“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帮学生一次次打破“天花板”,活成了自己期待的模样。

  “初心不改,育梦未来,坚守教育创新之路。”这是王老师对学生的寄语,更是他对教育事业的郑重承诺。未来,王老师将继续带着这份热爱与执着,用“五度”育人智慧,为培养更多新时代卓越教育人才而不懈奋斗,让教育的星光,照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

(通讯员 曹冬 王苇 图片由本人提供)

标签:学生;人情味;江苏大学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