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晚上遛弯儿,过一会就能看到闪烁的警灯从旁边经过,连小区楼下的小广场都有巡逻的民警,心里踏实多了!”近日,在镇江扬中市三茅街道文化新村散步的退休教师王阿姨笑着说。这份“踏实感”,正是扬中市公安局创新构建“巡防+处突+机制”一体化“全域快反”新格局带来的切实变化。
从被动接警到主动警务
“以前接到警情,民警得从派出所赶过去,遇上堵车可能耽误时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把警力‘撒’在群众身边,哪里有情况,最近的巡逻组5分钟内准到!”扬中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王成介绍。
今年2月起,扬中公安以“让警力离群众更近”为目标,启动“全域快反”改革。通过实地调研主城区治安热点、警情高发区域,他们科学划分出“双核快反巡区”——将商业中心吾悦广场、交通枢纽汽车站等人员密集区设为“核心驻点”,周边3公里范围划为“机动辐射区”。每天,8支快反突击队、1个快反警务站像“棋子”般分布在街头,3名无人机飞手操控的“空中之眼”则24小时巡航,织就“车巡控干道、摩巡穿巷道、步巡守要点、无人机瞰全局”的立体防控网。
今年3月的一个深夜,新坝镇某居民楼突发火情,热心群众报警后,距离最近的摩巡组3分钟抵达现场,一边疏散群众一边联系消防,因处置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以前这种偏远区域出警至少要10分钟,现在有了‘四巡合一’,巡逻覆盖率从70%提升到98%,群众的安全感看得见!”参与处置的民警仲伟昊说。
从机械巡逻到智慧响应
“现在是晚高峰,学校周边、菜市场人流量大,巡逻组加强疏导;凌晨1点,夜市收摊,重点巡查烧烤摊、便利店,防止酒后纠纷……”在扬中市公安局情指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着警情热力图,值班民警正根据“潮汐式”勤务表调整部署。
所谓“潮汐式”勤务,就是根据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治安特点灵活调配警力:早上6点到8点半的“高峰固防”时段,民警在学校、早市周边定点值守;上午9点到下午5点的“平峰智巡”时段,巡逻车组开启“流动哨”模式,遇到纠纷、求助第一时间化解;晚上7时到11时的“夜鹰瞰域”时段,无人机升空巡查,重点关注夜市、酒吧等场所;凌晨1时到5时的“深宵亮灯”时段,铁骑队员穿梭在背街小巷,用“亮灯”守护平安。
经营夜市的商户张先生深有感触,“以前收摊晚总担心被偷,现在巡逻车就在附近,酒后闹事的少了,连小商小贩的电动车都很少被撬。”数据显示,自“潮汐式”勤务推行以来,主城区夜间可防性案件环比下降42%。
除了“看天看时”,扬中公安还构建了“1个指挥中枢+2个战术中继点+N个蜂巢单元”的“蜂巢式”联勤体系。每个“蜂巢单元”由1名民警、3名辅警组成,标配5G执法仪、便携式阻车器等装备,相当于“移动警务站”。今年5月,三茅街道一群众放在电瓶车坐垫下的财物、证件被盗,最近的“蜂巢单元”5分钟内赶到,立即展开调查,2小时内成功抓获嫌疑人并返还全部被盗物品。围观群众纷纷点赞:“警察来得快,破案也是神速!”
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共建
“全域快反”不仅靠公安一家发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扬中公安创新推出“人才战略引擎”,通过“雏鹰-飞鹰-精鹰”培养计划,让新警在巡逻中积累经验,让老民警传授应急处突技巧,今年已培养战术指挥员9名、快反尖兵20名。同时,他们与社区网格员、物业保安、商户店主组建“平安联盟”,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网格员发现可疑人员立即上报,商户在平安群发送情况,民警立即就能看到,立即真正实现“群众的眼睛”与“警察的脚步”同频共振。
“上次我家老人走失,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把照片发到‘平安群’,巡逻民警10分钟就找到了!”三茅街道的李先生感慨道。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平安联盟”收集线索协助破案17起,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全域快反不是简单的警力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让警力更主动、防控更精准、处置更高效。”扬中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朱燕勇表示,该局将持续深化“智慧勤务”与“机制保障”融合,让安全感从“看得见”变成“摸得着”。(通讯员 朱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