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三农下乡勤学习,劳动实践出真知
2025-09-01 11:27: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邓哲  
1
听新闻

  当信息技术遇上传统农田,当青年学子的智慧碰撞乡土大地,一场关于“智慧农业”的实践探索正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田间地头生动展开。这个暑假,江苏大学信息2201团支部30名青年学子走进润果智慧农场,以“三农下乡勤学习,劳动实践出真知”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融合专业知识与乡土实践的深度探索之旅。这场由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指导、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学生在泥土中感知农业脉搏,更以智慧赋能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

  乡土为卷,书写青年担当的时代命题

  “农村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科学管控难等问题,始终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瓶颈。” 活动前对农村现状的剖析,揭示了此次实践的初心。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让 “藏在计算机” 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长在田地里”的生产力信息2201团支部将目光投向了智慧农业这一前沿领域——当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农业生产,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理应成为连接技术与乡土的桥梁。

  “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景感到迷茫,而三农下乡正是打破认知壁垒的最佳途径。”指导老师李雯介绍,活动旨在通过“理论-实践-创新”的三段式培养,让学生在卷秧苗的汗水中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在观摩智慧管控平台时认知“科技兴农”的力量。正如策划案所述,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行走在田间的“大思政课”,让青年在与土地的对话中重塑社会责任意识。

  实践为笔,勾勒智慧农业的多维图景

  “这台无人插秧机每天可作业200亩,相当于20个农民的工作量!”在润果农业的农机展示区,技术人员的讲解让同学们惊叹不已。从传统犁耙到智能农机具,从人工收割到自动化烘干设备,眼前的农业机械矩阵彻底颠覆了大家对“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固有印象。当看到粮食初加工车间里,湿稻谷通过智能化烘干系统转化为标准干粮的全过程,信息专业的王同学感慨:“原来我们学的传感器技术,就是这样用在粮食仓储监测中的!”

  在智慧农业控制中心,一块实时跳动的电子屏成为全场焦点。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周期…… 各类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汇聚成“农业大脑”,只需轻点屏幕,就能远程控制灌溉、施肥设备。“这就像给农田装了‘智慧神经’”,润果农业工程师演示道,“比如系统发现某片区土壤氮含量不足,会自动生成施肥方案并推送至农机终端。”同学们现场体验了数据建模与农业生产的结合,首次直观理解了专业知识在智慧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卷秧苗要注意根系保护,力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在老农的指导下,同学们蹲在水田边,笨拙却认真地学习传统育苗技术。手掌被秧苗划破、裤腿沾满泥浆,但当亲手培育的秧苗整齐排列在育秧盘时,欢呼声此起彼伏。“以前在课本里学农业经济模型,现在才知道模型背后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劳动。”班长李同学擦着汗笑道。这种“泥土味”的实践,让抽象的专业知识有了温度。

  成果为墨,浸染乡村振兴的青春底色

  这场沉浸式实践收获的不仅是泥土的芬芳,更有认知的升华与责任的觉醒。据活动反馈,85% 的同学表示“重新认识了现代农业”,92% 的同学认为“实践让专业学习更有方向”。在与企业专家的访谈中,同学们深入了解到智慧农业在农村推广的难点,如老年农户技术接受度低、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等,这些发现为后续形成调研报告提供了鲜活素材。

  未来为纸,续写三农发展的青春答卷

  “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服务三农的起点。”团支部书记在活动总结中表示。从卷秧苗的田间到智慧农业的云端,信息2201团支部的实践勾勒出当代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既脚踏泥土感知民生温度,又手握科技破解发展难题。正如一位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用代码为农田‘算命’,用传感器为作物‘问诊’,才真正明白,乡村振兴需要的不是旁观者,而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者。”(通讯员 邓哲)

标签:智慧;专业知识;实践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