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张渚镇:老党员刘祥华传承红色基因做好“三重角色”
2025-11-10 15:04: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韩良华  
1
听新闻

  走村串巷,巡查村内健身器材、路灯等公共设施安全运行情况;逐户走访,向困难村民宣讲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以及山林防火知识……11月8日一大早,宜兴阳羡度假区(张渚镇)省庄村老党员刘祥华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从企业退休18年来,坚持奔波忙碌在村级治理一线,虽然不是村干部,但对村里的社情民意和角角落落都了如指掌,成为干部的好帮手,村民的贴心人。 “作为老革命的后代,多年来,刘祥华传承了父亲的‘红色基因’,义务当起了村里的‘工程质量监督员’‘困难群众救助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三重角色’,生动诠释了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省庄村党总支书记杨来强说。

  “火眼金睛”的工程质量监督员

  今年73岁的刘祥华,是土生土长的省庄村人,他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干部,年轻时曾在省庄村一带参加作战行动,并于1947年在省庄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父亲曾长期主政宜兴市张渚、徐舍等镇,直至1987年离休。“父亲从小反复教育引导我,切忌躺在他的功劳薄上图享受,要靠个人努力求发展,不计较个人得失,多感恩党和政府,多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这才无愧于革命后代。”刘祥华说。父亲的这番话成为他做人做事的航标和灯塔,照亮他积极上进、踏实做人、勤奋工作,他从一名企业普通员工做起,不仅入了党,还担任过宜兴市市属企业和张渚镇镇属企业的负责人,是一名已有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2007年他从企业退休后,从事某私企的后勤保洁管理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协助省庄村村干部做好村级治理工作。

  村道改建、桥梁新建等民生实事工程建设质量备受村民关注。刘祥华总是主协请缨,当起义务监督员。在多个村级实事工程建设现场,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戴着安全帽,拿着卷尺和笔记本,这里看看,那里量量。水泥标号是否达标、钢筋直径是否与图纸一致、防水工程是否到位……这些专业问题,他都通过自学和请教,弄得一清二楚。有一次,他根据村干部的安排到工地巡查,发现工地上新建小桥用的钢筋直径不符合图纸要求,立即找来年轻的工程质量监督员进行现场确认。“刘叔,这个直径也在安全范围内,是我没有仔细把关,翻工多麻烦呀,通融通融过去吧……” “小伙子,钢筋‘瘦身’,等于给桥梁以后的安全埋下定时炸弹,关系到行人行车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个通融你觉得你和我的良心上能过得去吗……”刘祥华指着桥梁设计图纸严厉地说。小伙子被较真的他说得心服口服,当即叫来施工负责人下令停工,按图纸要求更换钢筋后重新施工。周边的村民们都说:“有刘老在,这新桥我们走得都安心!”

  乐善好施的困难群众救助员

  由于刘祥华平时与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较多,心中因此也有了一本“民情账”,村里谁家是低保户,谁家是低保边缘户,谁家有独居老人,谁家有残疾人,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对于因病因残行动不便的一些特殊困难老年居民,他向省庄村党总支提出了由村里的志愿者结对帮扶的建议并得到采纳。邻居73岁的陈金根老人因病导致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他的小儿子经常出差在外。刘祥华便成了陈金根的亲人,定期上门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和情绪变化,检查水电燃气安全,帮他料理好一日三餐,整理好室内卫生。困难户陆师傅的孩子面临辍学问题,刘祥华多方奔走,联系镇村干部和爱心企业,为孩子争取到了更多的资助金。

  平时,村民谁家遇上什么天灾人祸,刘祥华也总是尽心竭力地资助他们。他常说:“我是党员,看到村上人碰什么急难事,不帮一把,我的心里总是过意不去,钞票不论多少,我都要送点他们。”他和老伴的退休金都不丰厚,夫妇俩生活节俭朴素,主要靠打零工和五六亩承包林地补贴家用,但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解囊相助。在省庄村党总支的倡导和刘祥华的带动下,扶危济困在省庄村蔚然成风,村党总支因势利导成立了一支由村干部、退休职工、退休教师等人员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助老、助困、助学和村庄环境管理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多谋善断的矛盾纠纷调解员

  在服务村民的过程中,刘祥华不仅是他们身边的“知心人”,更是他们中间的“解铃人”,再棘手的问题他都能找到突破口。他每天利用巡查村庄保洁之机,与村民聊聊天,听听他们需求,会同村干部千方百计地帮助村民及时调解宅基地边界、青苗当损、邻里噪音、婆媳关系等各种矛盾纠纷。

  “这些问题看似小事,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成大矛盾,但只要用心用情用法就能有效解决。”刘祥华说。凭借较好的群众基础和一副“热心肠”,刘祥华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和事佬”。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只要他出面,大家都会给他几分面子。他调解矛盾也从不“和稀泥”,总是站在公正的立场,设计矛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先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再采取人情事理与法律政策相结合、对当事双方正面调解与邀请双方家族成员从侧面调解相结合等办法,进行耐心调解,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

  前几年,省庄村在实施一条村道的拓宽改造工程时,需要征用村民徐某与邻居王某家的老宅基地,因涉及征用补偿面积,两户村民就老宅共用的一堵屋山的权属分配问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产生了纠纷。刘祥华得知后,及时上门对两人宣讲《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规条款,并再三解释村道拓宽的意义,用同村好邻居讲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还动员双方亲属出面做工作,最终徐某和王某互相让步,握手言和,村道拓宽工程得以顺利推进。“调解村民矛盾,法讲明了,理说通了,气理顺了,矛盾纠纷也就化解了,就能奏出村级治理的和谐曲。”刘祥华说。

  从工程质量到民生冷暖,再到村级和谐,刘祥华用他知恩图报、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精神,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密码,诠释了一名老党员“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使命和担当。他就像一团火,温暖着省庄村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韩良华)

标签:村干部;村民;工程质量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