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日,由曾任高邮市原八桥镇党委书记居述庆作词、著名作曲家张建华作曲、青年歌唱家杨凡演唱的原创歌曲《灵秀八桥》在相关媒体平台发布后,迅速引发现象级传播热潮,短短几天网上点击量突破百万,父老乡亲争相转发分享,更获得地方党政领导高度认可。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与高规格认可,不仅是对八桥风貌的生动诠释,更印证了“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文艺创作理念的磅礴力量。
《灵秀八桥》的创作,源于一份对家乡的深切牵挂与时代担当。据了解,2013年八桥镇撤并至卸甲镇后,萦绕乡亲们数十年的“八桥情”一度出现波动,外界对区划调整后的八桥也产生认知偏差。作为土生土长的八桥人,原八桥镇书记居述庆看在眼里、念在心里。如何还原八桥的真实发展面貌?如何重塑乡亲们的家乡认同感?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带着这些思考,他决定以音乐为桥梁,搭建起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平台,《灵秀八桥》的创作构想由此产生。
“传播速度如此之广,传播的规格如此之高,这源于艺术的力量;要反映老百姓的情感诉求,必须扎根于人民。”在谈及作品创作初心时,著名作曲家、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张建华的这番话,道出了《灵秀八桥》成功的核心密码。为了让作品真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居述庆历时数月深入走访,收集八桥人创业的真实故事与发展印记,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提炼素材——从“高铁机场在门口”的便捷交通,到工农商建协同发展的产业图景;从“仁医良药驱病痛”的民生保障,到“书画染乡风”的文化底蕴,歌词中每一句描述都是八桥发展的真实写照,每一句旋律都承载着乡亲们的共同记忆。
在艺术表达上,创作团队更是将“扎根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张建华全身心沉浸于八桥与高邮的地域文化语境中,巧妙融入扬剧曲牌《大陆板》等独特旋律,用清新质朴的音乐语言,让旋律既贴合歌词意境,又契合高邮百姓的审美习惯,实现了“听得懂、喜欢听、愿意唱”的传播效果。青年歌唱家杨凡特意利用休息日从南京赶赴八桥参与实景拍摄,创作团队成员更从上海、南京、扬州、高邮四地同步汇聚,以精心设计的“脚本”呈现八桥实景,让歌曲的“词、音、画、境”深度融合,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让作品的真实感与可信度深入人心。
“十字河流淌着创业者的汗水,八字桥承载着奋进者的脚步。”歌词中的这句点睛之笔,将创作主旨从“写景写事”升华为“写人”——歌颂那些用奋斗书写八桥历史、用实干开创家乡未来的普通劳动者。卸甲镇刘军镇长在观看作品后,第一时间转发给卸甲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感慨“这样赞美家乡、传递正能量的歌曲越多越好”;镇党委宣传委员徐晨也对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地方发展凝聚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这部作品的成功,更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支持与助力。扬州市交通局原局长李士清欣然担任监制;高邮市政协原副主席、扬州市文化名人朱延庆题写歌名;扬州市文联原主席刘俊、高邮市文联主席赵德清分别出任艺术总监与总策划。他们从创作方向、艺术打磨到传播推广,提出诸多宝贵意见,为作品品质提升与影响力扩大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灵秀八桥》已不仅是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曲,更成为凝聚八桥人心、推介地方形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居述庆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八桥的产业优势、人文底蕴与发展活力,吸引更多人前来八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而这部作品的成功实践,也再次证明,只有扎根人民、反映人民心声、传递时代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走进百姓心中,成为跨越地域与时间的精神纽带。
江南时报记者孙海燕